这本书其实陆陆续续看了有小半年才看完的,前面的剧情并不那么引人入胜,和《追风筝的人》类似。故事发生在辽阔的草原和山谷之间,有一群为了某个宗教信仰而虔诚生活着的人,当然不可避免地产生悲剧。作者的笔触总是平淡详实,平静地像是上帝在述说凡间的故事。他们的生活于异国且跨时代的我而言是荒诞且难以共情的,所以起初的阅读很枯燥,甚至很容易无疾而终。
记不清具体在哪个情节沉浸进去的,好像那个生活在赤土之上、灰头土脸的女孩就在我的面前。有时候觉得她像待宰的羔羊,在明知终点的生活里畏畏缩缩地活着,不知该不该反抗,不知如何反抗,更不敢反抗。有时候觉得她像无头苍蝇,只会东碰西撞,明明一切乱七八糟但也不去寻找方向。我预设故事的走向是,在她决定走出大山去上大学接受教育的这个节点,她的人生轨迹已经彻底改变。我等待她从新世界新知识中获取力量,从而有能力去改变旧生活,至少再不济也有勇气和过去诀别。可出乎意料的是,大学只是她慌乱人生的开端,这一份慌乱、迷茫和犹疑贯穿了她的大学四年、硕士、博士,从16岁没有接受过教育的她到27岁的哈佛博士。我也本以为知识会变成她斩断从前的利刃,但没想过会变成隔断她与家庭之间的那道鸿沟,会是把她推入自我否定深渊里的幕后黑手。
知识之所以会变成阻碍是因为她所经受的信仰侵蚀太过深刻,被原生家庭的阴霾笼罩地过于严密。知识和家庭只容许二选一,正如信仰只能存留一个,无论对错。她像是被困在那座山里的囚鸟,自愿毁掉自己的羽翼埋葬在这座山里。在真理和父母前,她毫不犹豫地选择父母,哪怕他们不可理喻。
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个桥段,她挣扎再三决定跟着同龄人去喝咖啡,当别人喝着咖啡谈论女性主义等深刻议题的时候,她在看咖啡上的泡泡,犹豫要不要喝。如果这个场景呈现在电影中,不同人群的巨大差距,不同信仰对于一个人的腐蚀,以及想要摆脱某种信仰束缚的女孩,她的小心和畏惧会更加直观地送达观众的心里。
直到鼓足勇气向父母揭示哥哥肖恩有暴力倾向却被质疑回忆出错时,她跌入了更深的泥潭,但也加速她的重生。我记得那些非常激烈的桥段是平靠在躺椅上看的,随而感到胸闷气短,便合上书起来走了两步,我才恍惚意识到是那些情节太具有压迫感。我料想到她的经历不会被承认,她的话语不会被轻信,她的权利不会声讨成功。但她的家人为了息事宁人直接否定了她的记忆,而细究不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儿子,只是守护自己无谓的信仰以继续生活,是多么可笑。这次声讨何其失败,她连拥有回忆的权利最终也沦为陪葬。从此,她变成了诬陷哥哥的邪恶之人,变成了会臆想的疯子,变成了家族避而远之的恶魔。最痛心的是,她也真的这样看待她自己,任由自己堕落,在每个梦魇缠身的夜晚想过放弃所有回归家庭。这些桥段让人有沉浸感恰恰是因为她的软弱,她无法割舍掉家庭,也很难向她的父亲屈服,两条通往地狱的路逼着她做出选择。直到最后的一刻,她也没有迸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与她父亲告别的时候依旧连对视都很难做到,对峙结束后以最快的速度逃离。
她的身上没有什么主角光环,与过去生活诀别时也没有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一切都像是水到渠成,一个很普通的女孩,在平常的某一天拒绝了父亲的要求,从此她与这个家再无瓜葛,过上属于自己的人生。而我知道,在所有人眼里这么普通的一瞬却是她用无数个失眠之夜,无数次痛苦挣扎,无数次自我审判换来的。
这是一次重生,在漫长的11年里,她亲手将从前的自己一点一点杀尽,从头颅到脚底,从身体到心脏,从精神到灵魂。她不再是囚鸟,她飞向了属于自己的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