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一个朋友对我说,张爱玲终究是个二流作家。我反驳道,她比不了鲁迅。鲁迅的作品充满了家国情怀,而张爱玲的作品则更多关注小情小爱,这注定了她无法成为一流的作家。当时我不知道怎样回应他,但现在我想,也许张爱玲的性格决定了她就是不会屈服于任何比较。每个人的背景和经历都不同,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鲁迅一样怀揣天下,用文学挽救世界。何必非要把张爱玲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相比呢?毕竟,文学没有第一之说。此外,张爱玲的作品中确实受到了《红楼梦》的影响,也带有曹雪芹的影子。也许她也希望把自己的作品写成类似《红楼梦》那样的自传小说,但遗憾的是她没有像曹雪芹那样体验过繁华的生活。她所出生的家族早已没落,她只能在余烬中看到一点点昔日的繁华。我翻阅了她的《小团圆》三遍。第一次是在十年前,书写得非常杂乱,人物众多,让人难以理清;但其中有些句子写得非常美。几年前我第二次翻阅时,才意识到张爱玲心中的小团圆只存在于童年、青春期和第一段婚姻中。而现在第三次翻阅时,我发现这本书是一部残缺的著作,虽然不完美,但基本上张爱玲想表达的都已经表达出来了。看完后最大的感受就是用张爱玲的话说就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一个人很难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这已经是老生常谈了。张爱玲在童年和青春期并没有得到太多的爱,所以不可能指望她给予爱。她的天性敏感而冷漠,这是自我防卫机制。人们常说要过得开心需要一点钝感力,可惜张爱玲是张爱玲,这位天才作家的钝感力大概等于零。对于她的母亲,她曾经有过期待,而对于胡兰成,她甚至卸下了心防,付出了全部的热情。然而,她的母亲是一个极其自私的人,她对张爱玲的爱只有一点点,而且并不多。而胡兰成则过于放纵,不仅要见一个爱一个,还希望他们之间不嫉妒,和谐共处。张爱玲这一生没有遭受别人的苦难,但却败给了这两个人。这或许就是命运吧,所以何必哀叹呢?只是当我看到她文字背后的痛苦挣扎,甚至有过轻生的想法,我还是会为她感到心疼。她曾经说过:“乱世的人没有真的家。”她和胡在一起,可能就是她《倾城之恋》中所述的心境,颠覆一个城市,成全一段姻缘。而她与桑弧在一起,更多的是《半生缘》里那句“世均,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的遗憾。生活在乱世中让人感到末日的气息,更让人想要抓住些什么,因为温暖对于她来说就像救命稻草一样珍贵。痛苦啊,痛苦啊,但日子还是要继续过下去。只是她的内心早已被折磨得千百遍,心血已经流尽,变成了虚无的肉块。最后,她在书中写了自己梦见的小团圆:一个风景宜人的小木屋里,玩耍的都是她自己的孩子,爱人牵着她的手,那个人是胡兰成。哼,你看,她终究也是个普通的女子,也有着普通的梦想,只是这个梦想一直到她临终都没有实现。小团圆永远无法实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