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店里关于养育的书籍琳琅满目。我认识一位母亲,几乎把从胎教到青少年教育的书全都搬回了家,但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这些书本依然无法阻止她陷入养育挫败、羞耻感和过往创伤的泥沼。
即使身体有病痛,我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去看医生,而不是自己看书治疗。何况是孩子自己都无法言说的心理创伤;再何况,孩子的创伤与其家庭系统血肉相连,相当复杂;更何况,在中国,这样的羁绊要牵扯好几代人,甚至与时代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时,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师(或咨询师)的工作就显得至关重要。本书作者帕丽斯在第一章中关于“绳结”的隐喻非常生动,与儿童的工作就好像要解开这千千结,需要儿童和青少年治疗师怀着巨大的爱心、耐心和同理心,去看见、梳理和厘清。
儿童治疗师一般会定期安排父母访谈。然而,如果这个设置仅仅是用来反馈孩子近期的变化或对父母好言相劝,往往收效甚微,尤其是当治疗师还没有和父母建立良好关系的时候。这似乎是在对父母说,孩子上个星期的“故障”修好了,或孩子老毛病又犯了,你拍一下,动一下,然后又卡住。
儿童工作者都知道,孩子的改变离不开父母的变化,也无法与家庭系统割裂。所以当父母处在游离于儿童工作之外的状态时,儿童治疗师似乎也陷入了与父母类似的困境——“这孩子(的父母)怎么说也不听!”。儿童工作者与养育者之间的无法调谐,成为了阻挡儿童心理治疗之路的沉重巨石。
面对这样的困境,儿童工作者也需要一本如灯塔般的指南作为参考,告诉我们该往哪个方向前进,有什么具体的方法可以突破工作困境。我想,这样一本书不应该由晦涩的理论堆砌而成,因为我们缺少的不是理论,而是如何结合实际帮助父母理解这些理论;这样一本书也不会像操作机器的说明书那样,仅仅列出几个要点,因为人比机器复杂得多,我们缺少的不是操作的行动力,而是看见和听见之后的洞悉。这样一本书需要具备实用性、画面感和启发性。
帕丽斯在书中提及的“关怀瀑布”就是个非常有画面感的概念。饱含爱、滋养和关怀的水流,如丝绸般一倾而下,灵动、温柔而有力量。这一概念生动描绘了破除阻塞的基本理念:给予父母你希望他们给予孩子的理解、支持与关怀,并且,你也要确保自己有足够的力量。这样,爱的瀑布才能生生不息。这个过程相当复杂,并非一味地给予,你既要敏锐觉察他们的需求和关系中的“绳结”,又要耐心疏解,然后建立新的关系,创造新的经验。和无法言说创伤的孩子相似,父母也有着自己的难言之隐。他们困在自己认知和感受的壁障之中,也渴望有那样一双眼睛,看见他们的悲伤、发现他们的力量,来帮助他们突破困境,从而更好地养育孩子。
本书结合真实案例,生动阐述了父母参与儿童治疗工作的基础理念和方法,比如,如何引导父母看见自己并理解自己,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如何用父母能看懂的神经科学理论,来帮助他们理解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如何通过游戏、故事和隐喻加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结;如何激发父母的力量,等等。此外,帕丽斯还分享了可应用于治疗的各个阶段、各种情境的讲义和工具。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时而为她所叙述的案例热泪盈眶,时而感叹书中那些像星星一般闪耀的理念和创造性的方法,照亮的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孩子背后的家庭。神奇的是,阅读过程本身似乎就具有某种疗愈力量。我想,无论是与儿童工作的新手还是老手,都能从这本书中收获实用的信息和技术。
最后,我想感谢刘冠宇老师将本书引介到中国;感谢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万千心理”的两位编辑林思语、李若寒耐心地为我不成熟的译稿做了诸多修改;感谢我的母亲一直以来的鼓励和支持。希望本书能给大家带来切实的帮助和力量!
李园元
2023年2月28日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