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难想象,作者1980就去世了。这本书写于1941年,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然而,书中的思想和观点至今仍然有用。特别是最后一章关于自由制度的论述,对于今天的社会仍然是正确的。
当我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处在我人生中最迷茫的阶段。我感到生活漫无目的,缺乏目标,并且被空虚感困扰。我想给自己找点事情做,但由于任务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无法量化,我打退堂鼓。我想做自己的事情,但由于工作没有进展,我徘徊不前。我的生活一团糟。这可以说是无法承受的自由之重。我经常活在这样的痛苦中,也在这种痛苦中害怕地意识到,我一直按照外界的要求行事。小学、初中、高中的时候,成绩至上;本科的时候,为了读研究生而追求绩点,但其实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读研。如果我在本科的时候能早点明白,也许我就能学习一些工作上的技能,而不是放弃本科的“自由”。幸运的是,怀着自我改进的积极性,我正在努力摆脱困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应该有勇气面对孤立无援的困境,并学会掌控自由,掌控生活。当然,这本书的核心一直是以人为本,鼓励人们积极连接自己和世界。这种指导观也让我在除了自由方面之外,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宏观层面上,我非常赞同陀神的话:“最迫切的需要是找到一个可以投降的人,尽快地将他这个不幸的受造物与生俱来的自由交给那个人。”个人的惊恐,会让个人寻求“消极”的连接,某些主义和权威就是抓住了这个弱点而诞生的。
读完这本书后,我养成了这样的思考习惯:这件事到底是我想要的,还是别人希望我想要的。似乎从小受到的教育一直在削弱我自己。直到大学以来,我才勇敢地思考“我想要什么”,而不是考虑别人的期望。我认为拥有一种“健康的自私”,会给我力量,让我感到我的人生在我的掌控之中,我有责任让自己变得更好,也需要追求自己喜欢的事物。
然而,人的社会性注定了自由的制衡。因此,我非常敬佩那些自洽的人,他们能解释顺应环境的原因,同时保留自己的个性。这些人让我了解自己,积极地探索生命的意义。
我断断续续地看完了这本书,第一遍阅读时有些遗漏,非常值得再读一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