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道理的书,道理讲得好的原因在于配给了合适的事例。如果只是概括描述,道理听起来总是大同小异,也没法让读者联想到自身经历,因此读起来就像“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是带着问题的,想知道要做自己的产品该如何开始,要让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有合适的节奏该如何调整,要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时间和精力。在这本书里,作者正好提供了一些“解题思路”可供尝试。
第一个让我受益的思路来自书里介绍的“习惯二以终为始”。作者提到了“领导”和“管理“的区别,“领导”关注的是“做正确的事”,“管理”关注的是“正确地做事”。在此之前,我从未把“方向”和“如何实现”分开来思考,或者说我总是在没有想清楚要去哪儿,就已经开始行动了。做“螺丝钉”久了会有个坏习惯,想尽快开始执行、尽快看到结果,而大方向的思考总是老板来完成的。所以刚开始计划独立做自己的事情,完全一头雾水,但习惯被“尽快执行”的强迫症控制了。读完这一章,我开始留出思考时间,想一想可以做的方向以及自己的偏好,先在脑子里画出地图,再迈出第一步。
第二个思路是关于如何管理时间。做“螺丝钉”的时候要对接多个业务方,每个业务方都说自己的任务是优先级最高的,于是每天都排满了“重要且紧急”的事情。所以一下子离开这个工作环境,完全由自己来安排任务时,习惯性地把绝大部分的事情都排在了“重要且紧急”,但每天的时间有限,没法完成自己又会觉得非常挫败。作者的观点是要以第二象限(即重要但不紧急)的事物为生活重心,要平衡产出和产能的关系。这刚好解决了以前让我一直困扰的问题——公司好像又要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现在我自己当家做主了,却在管理自己时犯了同样的错误。作者认为我们定义好自己的“人生原则”后,应该以此为标准来确认任务的优先级,不是所有紧急的事情都是重要的,这个道理说出来很简单,但我以前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仔细思考评判任务的重要性。
第三个思路是关于如何与人沟通。在日常生活中,我有意识到自己在倾听时经常不知道如何回复,这时候只能发“好的”、“不错~”、“哈哈哈”或者表情包,我并不是存心敷衍,是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回复;另外,我也意识到自己习惯在交谈时插入分享自己的观点或经历,这种习惯强到想主动制止时,话已经脱口而出了,也就是书中定义的“自传式回应”。作者提到的观点是要先理解对方,要学会优先移情,这个道理也很常见,但真正让我觉得受益的是作者举的事例——关于当孩子抱怨上学无聊、不想上学时,父亲该如何沟通,通过两种回应的对比,我才发现理解对方的更好方式并不是刨根问底,要求对方主动总结归纳,而是引导对方梳理他们自己的思路,让他们在梳理的过程中找到情绪问题的答案。
总而言之,如果希望得到鼓励或者找到一些能有益于个人发展的方法,读这本书应该会有所收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