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活》书影
现代社会由科学知识主导,每个人通过教育获取知识,并获得社会地位。科学社会学在70年代至80年代成为一门成熟的专业,并有了进一步发展,旨在构建深入了解科学发现过程的图景。科学人类学研究是这股理论思潮中的一部分。
传统的宏观描述科学研究无法揭示科学活动的机制,而将科学更加神圣化。然而,拉图尔认为科学家的实验室就像土著人生活的深山老林,既是工作场所,也是知识产生的地方。他特别关注科学活动中如何将片段纳入整个研究报告中。认知科学主张通过极度微观的认知角度来理解知识建构的过程,而人类学则更多地观察科学家的日常活动。
《实验室生活》首次出版于1979年,1986年版将副标题定为“科学事实的构造”,直接指出本书的主题是科学是一种构造的产物,是利益集团之间的协商结果,是多个行动主体的合谋。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拉图尔用他的人类学观察记录了实验室的结构、人员和日常活动;同时还有很多实验记录,描绘了在实验室里加班读文献的科研人员......深入描绘研究对象世界是人类学参与观察法的特点之一。本书由序言、后记和六个主要章节组成,基于拉图尔在美国TRF神经内分泌学实验室进行的两年田野调查经历,写出了这本民族志。阅读民族志不能只关注文本的细节,还应该超越文本,看到背后学者的关怀和问题意识。在这本书中,与当时流行的科学社会学进行对话,奠定了科技与社会研究的基础。这些都可以看作是拉图尔的学术关怀,而我们如何构建科学,科学的本质是什么,这些是拉图尔写下本书时的疑问,也是留给读者日后思考的问题。
我阅读的是薄荷实验推出的新版《实验室生活》,在排版和专业名词翻译方面做了一些修改,文笔更加流畅优美。早听说拉图尔的书难读,但实际阅读后感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中的滋味需要自己去体会。
假期去了云南,来到陌生的异域,与陌生的亲人碰撞,发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习以为常的科学相关观念对于其他人来说非常遥远。最后只能灰溜溜地回到自己的世界,也许世界就是由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构建组成的,走出这个世界是危险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