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女儿》读了很长一段时间,青少年自杀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我见过许多生死,也接触过因自杀去世孩子的父母,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却很少想去了解他们的心理。
新西兰女作家琳达·科林斯的女儿维多利亚,在就读的侨民国际学校最后一个学年,第二学期的第一天跳楼自杀了。在自杀前一晚,维多利亚把明早要穿的校服,摆在卧室的梳妆台上,与父亲洗碗打闹,被母亲的慌乱逗笑,看似一切如常。
琳达·科林斯在女儿维多利亚的葬礼上发现,学校没有任何人前来吊唁,没有老师,就连女儿生前的朋友也无一人现身,女儿突然自杀成为了一个谜团。
每一个想要自杀的人,都会思考很长时间。17岁的维多利亚去世后,琳达·科林斯在她的床底下翻出了好几本私密日记。日记开始于2011年,当时维多利亚只有14岁。在考虑了整整3年时间后,她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日记里女儿用黑色的钢笔整整齐齐地写道:“我好想自杀,理由都很愚蠢,因为我反应过激,有不想告诉任何人……”日记记录了敏感的14岁青春期女孩遇到的精神孤立:在学校里不受欢迎;最好的朋友搬家离开;与所谓的朋友们格格不入;处处受到冷落……
所有的一切让维多利亚伪装自己,唯一改变的方法是她用自残和绝食引起朋友们的注意和重视。后来她想过吃阿司匹林,喝漂白水,只是为了寻求速死的方法。好几次她爬上公寓楼的顶层,想适应跳楼的高度。
自杀,这种行为会给家人和朋友留下无法解决的情感问题,一个人的自杀会影响好几个家庭,影响几代人。琳达·科林斯在悲伤中开始检讨她没有及时发现孩子面临的各种压力,意识到孩子们面对外界的影响有多么脆弱。
在强迫自己阅读女儿令人心痛的日记,琳达·科林斯渐渐发现了很多社会和教育的问题,一点点接近女儿自杀的真正原因。
芝加哥大学出版了《自杀:我们为什么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作者美国心理学家杰西·贝林拿出一整章分析了维多利亚的故事和日记。
琳达·科林斯写出《永远的女儿》,写了她与女儿维多利亚的故事,想让所有的家长和更多的读者关注:青少年成长的精神问题。
一位中年丧子的老母亲,将自己的悲伤转化成一种责任,通过维多利亚日记公布于众,给更多的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看到本书最后,再翻开本书,看到“致读者”的首页,编辑很贴心写道:我们希望能和琳达一起,通过这本书鼓励大家敞开对话、关注心理健康,不要独自应对内心的情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