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读到、看到一个词叫“结构性问题”。我们只是给了不能只靠自己解决的问题一个名称,但那些自己要去面对的时刻总会到来。彼时一切词汇、知识、女性主义言论是失效的。那么到底该怎么办《育儿放弃》,让我至少读出一种从头开始规避风险的选择的合理性。故事中,一个三岁的女孩在家中活活被饿死了。当然要控诉、追究父母的严重失职,但如果在每一个环节上多加注意,像角色扮演游戏中的每个步骤都换一个选项,也许还是同样的结局。这是这几十万字的记者一手采访、教育学/心理学专业阐述和法庭审理档案同时告诉我的。
这对父母首先各自都是被“放弃”的儿童。两人都来自单亲家庭,男方小时候丧弟、从强势的母亲身上受到创伤,女方与大条的父亲生活,学生时代曾被强暴,他们都没有信赖过家人。成长先天不足,自我重塑的过程也是缺失的,还不懂爱为何物,就有了孩子、结婚,被“拔苗助长”为父亲,性格深处的很多问题被引诱了出来。父亲的人际交往障碍,演变成沉迷游戏,母亲与自己母亲、婆婆不会相处,把对她们的负面情感都转移到女儿身上,家庭中传统的性别分工,放大了她的精神问题。何况,他们后来又生下一个相比女儿更聪慧、省心的男婴。
上一个这样的故事可能是《82年生的金智英》,但这是真实发生的案件,竟会如此典型,可见现实中的发生又该有多么普遍。而很多的细节没办法生气,是令人失语的痛心。这个母亲自己就没有被照顾过,天然地认为养育孩子就是如此,家里经济愈发困难后,就开启了从小学会的“没有钱就不吃饭”的生存法则。而三岁女孩活着时会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喊爸妈,而是“次饭”……
与结构性困境相对应的,是这本书开启了我对很多所谓“常识”的怀疑。比如,母性真的就是天生的吗?什么才是母性?如果母爱真有那么伟大,那些爱恨交织的情绪该怎么理解抽象的爱,在现实压力、精神压力面前,包括自己的活路面前,割舍它、“放弃”育儿真的就是一种恶吗?当然不。每一个人都是这对父母,但把这对父母的故事视为一份为人父母的考卷,如果自己就是他们,是否能做得更好能,就不再成问题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