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传记的人,要不是自己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就是希望孩子能向书中的优秀人物学习。《杨绛传》能满足上述两个需求。
提到杨绛,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她是钱钟书的爱人。如今,我们提到钱钟书,会说他是杨绛的爱人。这就是一段好婚姻,也证明了他们是优秀的人,相互相爱,相互助益。
杨绛不仅是一位好妻子和母亲,她本身也是一位才女。她曾是清华大学研究院外国语文研究生,后来成为该校的西文教授,还担任过上海振华分校的校长。她是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还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她的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出版了31部散文小说集,包括《干校六记》、《将饮茶》、《洗澡》和《我们仨》,都得到了广泛赞誉。她还翻译了7部作品,包括《吉尔·布拉斯》、《堂吉诃德》等,广受好评。此外,她还创作了4部剧本,并在上海公演。如此优秀的成就,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都足以让父母举双手赞叹的“别人家的孩子”。
很多家长都很想知道,如何培养出这样优秀的孩子。仔细观察,我们会在书中找到答案。
首先是顺其自然的心态。杨绛上高中时,她还分不清平仄。杨荫杭并没有责怪她不够努力或太笨,也没有刻意给她补习课程,而是淡淡地说:“不要紧,到时候自然会明白。”他没有给她压力,而是给了她自由轻松的成长空间,等待她理解,等待她长大。
如今,整个社会都逐渐内卷化,教育焦虑越来越严重。首先是要培养一项特长,音乐、美术、舞蹈、体育,要么上特长班,要么在去上特长班的路上。进入学校后,孩子们开始上各种补习班。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一对一辅导越来越普遍。很少有家长能够放慢步伐,和孩子一起漫步,大多数家长无法等待花朵悄然绽放。这需要实力,更需要智慧。
其次是和谐的家庭氛围。杨绛的父亲正直又慈爱,母亲贤惠又擅于持家,两人相敬如宾。在杨绛的记忆中,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从未争吵过,彼此心意相通。这在老式婚姻中非常罕见。母亲以她对丈夫、孩子和家庭的爱,从一个知识女性成长为一位温柔的家庭主妇。父亲同样体谅妻子,陪伴孩子,还承担起养育整个大家族的重任。
而现如今,有些家庭是以丧偶方式单亲养育孩子,母亲对父亲的怨恨沉重,经常抱怨发脾气,然后将这些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有一种笑话说:“父爱如山”,指的是父亲回家后就躺在沙发上玩手机,一动不动。还有一些家庭双方都忙于事业,将孩子送进私立学校后,便漠不关心。到了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疏远,这才开始着急,寻找各种心理咨询和亲子关系改善方法。一对夫妻的相互爱和为人处事方式对子女有深远的影响,杨绛和几位姊妹都成就了美满的婚姻。
最后一个关键点是追随自己的兴趣。杨绛在大学选择专业时,东吴大学的老师建议她报考理科,认为医学和法学前景光明。她很犹豫,向父亲请教。父亲告诉她:“性之所近,即是最适合自己的。”然后让她自己做决定。她喜欢南丁格尔,想要成为一名护士。但父亲认为医学更实用,但要学医需要很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而这正是她的劣势。她也喜欢文学,但东吴大学没有文学系,因此最终选择了政治系。政治课程并不复杂,于是她利用业余时间泡在图书馆里,阅读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她还翻译了许多英文政治学论文,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
将自己的爱好发展成职业应该是最幸福的事情了。因此,她后来从事了翻译外国文学、写剧本、写小说和散文等活动。她用心感受生活,并在艺术加工中将之展示出来,终身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父母对孩子未来的选择可以提供建议,多方引导,但不应强制,更不应代替孩子作出决定。许多人读研究生时的专业与大学所学毫不相关,很可能是父母替他们做出的决定。
杨绛和钱钟书继承并发扬了他们父母间的相爱以及对孩子的尊重、理解和陪伴。他们的女儿钱瑗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并成为该校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不论是工作还是为人处世,她都获得了亲朋好友的认可,同样成为了“别人家的孩子”。
我以养育孩子的角度来读《一袭优雅独芳华:杨绛传》,收获颇丰。作者夏葳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