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童年的自己总是很容易开心、满足,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害怕挫折和失败。那时的我们有梦想,活得简单又快乐,对未来有美好的憧憬。
可成年后,我们渐渐丧失了快乐的本领。我们迫于房贷车贷、升职加薪等社会性要求,开始活得小心翼翼,童年时候的梦想也被抛诸九霄云外。面对扑面而来的各种压力,我们常常觉得生活好累,人生好难。
也许你会说,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啊,大人就应该有大人的成熟、稳重和心智。可是,观察周围的人你会发现,有些人即使在社会的大泥潭里摸爬打滚,但他们依然单纯快乐,身上葆有童心,活得像个小孩。
在《做个小孩:成年人更应保有孩子的天性》一书中,埃德.詹姆斯等三位作者认为,成年人并没有丢失孩提时代曾拥有的那些宝贵品质,只是忘记如何使用它们。
《做个小孩:成年人更应保有孩子的天性》
在作者看来,我们随时都可以成为小孩,可以随时卸下肩上的重担,可以不在乎世俗的目光,坦诚地说“不”,大胆地做自己。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唤醒童心,找回被遗忘的孩子天性呢接下来,跟大家分享四个小妙招。
一、不要过度思考
过度思考就是对一件事的过度反应,让自己反复琢磨这件事可能引起的后果,使自己持续陷于内耗中。
举个例子。今天上班路上堵车,眼看就要迟到了。迟到就是对堵车这个事件的反应,而你因为迟到而联想到可能会被部门经理批评,导致自己心情不好影响今天的工作效率,也没有办法以最好的状态跟客户见面等等,这些都属于过度思考。
简单说,过度思考就是对一件事反复琢磨,让自己持续陷于内耗中。
过度思考不仅影响我们的心理,它所引起的相应的生理反应也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
因此,当一件事发生时,我们可以思考两个问题: 第一,对这件事,我能做些什么 第二,对这件事,我能改变什么 如果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有一个或都是否定的,那么就不要再纠结这件事了。
二、不喜欢就不要勉强
长大后,我们常常出于礼貌或讨好,会违心地做人做事,不晓得该如何拒绝他人,导致我们总是无暇顾及自己的心愿,没有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小孩不会这样做,他们只和自己喜欢的人做朋友,跟谁在一起玩开心,他们就跟谁待在一起。
因此,成年人也要学会将自己的感受置顶,尊重自己内心的选择。对于那些让自己感到不舒服的关系或求助,要果断地说“不”,不找借口,也不给理由,这需要很强大的内心力量。虽然一开始会比较困难,但实践多次,你会发现,比起做一个老好人,适当的拒绝,更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三、活得真实
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扮演另一个人,他们在人前戴上面具,以社会认为的标准甚至完美的形象示人,力争达到别人的期待。但这样的生活让我们逐渐远离内心真实的自己,越走越累。生活不是戏台,我们终究是要回归现实,做真实的自己。
如果你感到已经跟真实的自己脱离情感联结,那你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法恢复; 第一步,承认自己在各种情境下的真情实感。你不需要向别人坦白自己的真情实感,但需要看到它们。无论愤怒、烦恼,还是开心、暴躁的情绪,都要诚实的面对它们。 第二步,在生活中,留意观察你何时会压抑自己的真情实感。比如,见到伴侣的父母时,你是否会谨言慎行。如果是这样,你要想办法,真诚大方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这需要很大的勇气,但你会发现,做真实的自己会产生强大的力量,他人也会更加尊重你。
四、要学会知足
每个人都想要幸福,但幸福不是一个目标,而是一种状态,我们随时都可以进入这样的状态。我们应当追求的是知足与内心的平和。
知足感源自内心,要想找到它,就要把目光转向内心。最好的方法就是活在当下,专心致志地做自己。
学着观察孩子的思维模式,试着用孩子的标准来对待自己,让自己重拾快乐的能力。
希望我们能唤醒内心的纯真,在成长的道路上,找到自己,笃定地做自己,让我们在繁杂的社会环境中,像养小孩一样重新养自己一遍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