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以为它只是一本理论和学术性的书。然而,作者在每个章节都提供了丰富的案例,并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语言行为进行了分析。这种做法无疑是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人们能够了解具体的方法和背后的原因。
国内外阅读发展的脉络以及各个流行的阅读方案背后的含义都体现了阅读对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到家庭和教育机构面临的现状和困境以及如何选择各种绘本。
首先,我了解到了阅读是如何发展起来的。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下,阅读进入了公众视野,并形成了“全民阅读”理念。由于青少年儿童是未来的终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引起了对早期阅读以及“阅读推广进校园”等重点项目的关注。通过这些项目,我们发现儿童在完全理解语言之前就可以开始早期阅读,早期阅读带来的是认知价值和优化亲子关系。
关于婴儿时期开始阅读的可能性,在这本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当然可以!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具备图像识别和区分能力,他们对特定对象(如爸爸妈妈)或图案表现出好奇心,并且注视时间相对较长。此外,他们还具有模仿能力。因此,在这种亲密关系和生理发展的背景下,成人可以让儿童看图画卡片的书面材料,并进行早期阅读活动。但在这个“直觉行动思维”的阶段,不能简单地给孩子讲述,而应让他们触摸和观察,直观地学习。帮助他们逐步掌握音标单词的发音,并学会拼写单词,逐步扩展到句子等。
在几种阅读方法中,我最喜欢的是互动式大声朗读法。这不仅是单方面的大声朗读,朗读结束后还加入了表演环节。在朗读过程中,成人针对特定词语进行提问,让儿童进行解释,提高他们在阅读中的思维参与度。此外,一本书并不能只读一遍,可以安排2-3次的重复阅读。首次阅读是为了让孩子了解故事内容,初步了解重点词汇。复读(一般在两天后进行)通过提问帮助孩子回忆故事的主要人物、情节和矛盾冲突,对重点词汇进行解释和复习。再读:第三次可以让孩子来讲述故事,回忆故事名称,并对故事的结局进行预测和想象。互动式大声朗读不仅吸收了传统朗读的优势,还关注了语言的感知和学习,并注重孩子在阅读中的思维建构。孩子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读物,在愉悦的氛围中体验绘本的奇妙世界,自然而然地学会阅读。
在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种是填充性问题,比如“企鹅和南极熊喜欢住在哪里?”第二种是回忆性问题,比如“你还记得丁丁最喜欢做什么事吗?”还有第三种是开放式问题,比如“你觉得这一页在讲什么?”如果幼儿有困难,教师可以帮助他们开个头。除了这三种方法,还可以使用3W提问法:What、Where、Why。还可以问一些与幼儿个人经历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可以给孩子两个答案供选择:“你觉得是在这里还是在那里呢?”当孩子回答错误时,成人可以先肯定孩子的答案,然后再给出正确答案,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避免对阅读产生反感。例如:“是啊,他看起来确实像匹马,但是我们管这种动物叫驴。”又例如,“你说的对,这是恐龙,但这种特殊的恐龙叫霸王龙。”成人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答案要求孩子回答,而是应该鼓励孩子大胆表达。
我国对幼儿语言教育观念的演变:在1952年,我国将语言教育的重点放在儿童词汇和语言构成方面,重视儿童对字词句的掌握。而现在,我国重视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提出了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和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皮亚杰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是儿童思维的产物,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此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