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之前说要再读一遍,重读很珍重,每次只舍得看一章,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个多月。阖书时都觉得恍惚。
即使在小人物的群像里,银霞也是弱势的人。她眼盲,其他人总有一些可以算计经营的,只有她仿佛连本金都无。最后遇到顾老师,是全书最不现实、近乎童话的部分。此前甚至刚书写过轮番的死亡。电梯故障中,银霞向顾老师揭开盲人院的秘密,读者在漫长的铺垫和猜测后也终于知道真相,是很残酷的。此时顾老师的名字出现了——顾有光。银霞这么聪慧、敏感、善良,吃了那么多苦,一片漆黑里总算有光。
细辉也曾经带给银霞一点光。幼时在无人的楼梯间互相安慰取暖,长大一些仍互为交心朋友。后来他不勇敢,也不可以指责他,娶盲女要面对世俗眼光,生活要愈加艰难,他不过选择了更安全的生活。银霞和细辉之间复杂朦胧的情愫,最后变成一句“银霞,我真为你高兴”,也是好的结果,情谊长存。
黎紫书在这本书里使用的语言是很朴素克制的,美在日常,最后一章却有两段关于飞蚁的描写异常漂亮:
“扑火的多半是蛾吧其实不是,更多的是那些在雨后成群出没的飞蚁,它们有种集体自杀的习性,雨后破土而出,实时长出翅膀觅光而去,又纷纷在灯下甩掉双翼,落到地上蠢蠢蠕动,力竭而死。”
“但凡雨后之夜它们必如蝗虫来袭,倾慕每一盏灯,蚕食每一种光明。”
和人多像,寻找一点称得上光的东西,为此不断建立关系,挣扎、抵抗、寻觅、死亡。
人选择自己的抵抗方式,并不知道那选择是对是错。要说银霞去盲人院是不是对,呢拉祖做律师坚持自己的正义对不对,莲珠姑姑嫁给拿督过光鲜生活对不对,细辉娶了婵娟对不对,婵娟用羞耻感教育学生对不对,蕙兰对大辉的痴恋和爱对不对。对的选择并不总是有好的结果,错的选择也可能误打误撞,选择之间又层层嵌套,陈陈相因,多数都无从归属,各人只能尽量朝着(以为)有光的方向去。
《流俗地》的底色是暗的,苦多乐少,但并不让人觉得过分抒情。苦都早早地埋在平常处,待读者得知始末,通常时过境迁,连书中人物都觉得万重山已过,同情显得无用和多余,只能喟叹人生的幽深无常。这和黎紫书的创作方式分不开。她如此灵巧地将时空与事件切割重组,即使重读仍难看出精心组织的逻辑与痕迹,只觉得人物、事件、环境互相影响,复杂且日常,铺展得精彩流畅又庄严悲悯。
回看黎紫书的写作,我总想起银霞在近打组屋暗寂的房间里编网兜,每个人的命运早已写就,各抽出几缕来从头开始编织,专注、沉稳、耐心,唧唧复唧唧。最终是一部扎实的好作品,对作者和许多读者来说都是一点光。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