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个人以往的阅读经验主要停留在知名导演的自传或评论写作中,或者是冗长的纪年式的电影名作介绍。拿到这样一本厚度适中的书,确实很惊喜。
记得戴锦华老师对于黄蜀芹导演的《人鬼情》的评价是——这是中国第一部甚至可以说到目前(讲话当时)为止,唯一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女性电影。它的份量,该如何呈现在导演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又有怎样的叙事上的连接,是我对于电影史的部分,非常好奇的内容。在这本书中,也确实摘引了黄蜀芹导演自己所写的该片个人总结,提及了戴锦华的评论文章,以及演员裴艳玲就此获得机会,到巴黎剧团教授并表演两个月的事。类似的片段,是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觉得有趣的部分。
全书即如编者在序言中所提,在最初二十万字的稿件中,删减到了现在的版本。阅读起来,确实觉得会有可惜,甚至非常遗憾。因为我个人从事非虚构写作,所以对于标题,对于如何铺陈开一个家族的电影史,具体到每一位从业者在每一部电影的创造过程中所进行的活动,以及这些创造性活动之间有何承接,都有很高的期待。(我希望能看到细节,参考的话,是杨苡的口述自传《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但那样即意味着,要首先进行时间上的梳理,然后不断地采访这家庭中的每一位健在者,以及重要事件相关联的人,然后再进行一场可能会旷日持久的写作过程。可以说,这是重点放在了编者与郑大圣三万余字的采访对谈。对谈这一形式,是非常成熟的一种写作方式,不光以被采访者为核心,还能够展示采访者与接受采访的人之间的思想交锋。(托尼朱特的《思虑二十世纪》,各集《巴黎评论》,再到之前大火的《把自己作为方法》,邓晓芒与残雪的对谈,都直接实录采访对谈的内容,构成了一本书的体量)《一个家族的电影史》这本书,其后多为这一家庭中的各人的采访、文章摘选(涉及忆人忆事、艺术观点等)。其实采访部分,三万字属实不算多。如果能将这种深入的采访多做几次,多采访家庭其他健在者,也许会更加有趣。(而那些想要摘选的文章,或许可以凝练成问题,或者作为参考或注释出现。)
期待能有机会,看到更多这一具有份量的电影世家的故事。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