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并不是特别适合了解后康德哲学,但是里面仍有很多洞见。后康德哲学一般从批判康德所著的《纯粹理性批判》开始,逐渐发展自身的理论。针对康德的批判主要认为康德没有清晰地阐述一些概念。读者应有自己的判断,究竟是康德未曾清晰表述还是后来的哲学家误解了康德,把我们引入了岔路。费希特认为康德未能清晰阐述先验自我意识的本质,这导致康德在感性和知性的概念分析中直接开始了讨论。这样的做法无法得出自我意识所认识到的自我,只会导致无穷倒退,无法真正领会自我意识。康德认为先验自我意识毋须论述,因为它是自明的。人们都普遍拥有自我意识,也能认识事物,毋须任何阐释,只需反思,就能获取事物概念。运用知性思考感性所提供的物,便是自我意识。此处完全无需深入讨论自我意识本身,并更多地探讨自我内在的自我意识的指涉。这只会使问题变得更加繁琐,走向更多的弯路。费希特自己也未能解决自我意识的无穷倒退问题,他也只是“假设”人以自我意识为前提,从而展开对事物的认识。雅可比指责康德造成了二元论,导致世界分裂为两个世界,一个是理知的世界,一个是表象的世界。他认为世界是一元论的,也就是支持斯宾诺莎,认为神即实体,一切都统一在神中。但雅可比所提出的神本身就是具有概念的神,这恰恰是康德所反对的概念。康德的二元论已足以阐明世界。理知的世界是自由的世界,而表象的世界是规定性的世界。人生活在理知世界中,并是自由的存在,遵守自己设定的法则。雅可比还认为康德的物自体概念本身就是悖论,即我们无法认知物自体,但我们提出了物自体的概念。这恰恰是康德理论的关键,因为自我意识本身就是物自体,人无法理解自我意识的本质,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不能运用自我意识。虽然自我意识所认知的只是事物的表象,但物自体本身就是人主观上赋予事物的概念。黑格尔认识到了上述问题的种种困难,难以解决。因此,他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出发,即着重康德的道德哲学。为了实现普遍的道德法则,需要保留前一个步骤以实现完成最后的道德法则,而非放弃前一个步骤直接实现道德法则。也就是为了实现目标,需要保留手段,使手段用于实现最终目的。这之后,再深入学习《精神现象学》。先言及到这里。观念论哲学家不可避免地需要付出严谨性缺失的代价,因为自我意识本身并不清晰,无法说清楚。但哲学家必须捍卫所处时代的价值,即法国大革命所请求的“自由”。自由本身就是哲学家无法详尽阐述的,例如康德,从未谈论自由的定义,他只是将自由意志置于哲学大厦的顶端我们发现了自己这样的状态,从那时开始,我们进行了哲学探讨,为的是我们的救赎。”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