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疯狂的葡萄》一书。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是何时开始想读这本书了。我有一个习惯,当我看到别人强烈推荐或是对一本书非常感兴趣时,我会先买下来。所以我买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虽然翻译不是很准确,但是阅读起来还算顺畅。我对这种厚重的小说基本上都很感兴趣。上周开始读了这本书,这周加班加点,在上下班的途中读完了。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故事。故事中,一户普通农民的工作被机器取代,他们不得不跨越全美国,前往充满了工作机会、还有大量葡萄和橙子可供享用的加利福尼亚。美国经济大萧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对农作物的需求下降,导致美国国内农业产出过剩。第二,机器设备的更新和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大量工人失业。这两个原因的叠加,让美国在大萧条期间最高失业人数达到了3400万,没有任何工作收入。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解放战争和三年大饥荒时的艰苦生活,但当时我并没有多少感触。但是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苦难。当人们不断为下一顿饭焦虑时,那种感觉真的是极度恐惧。因为基本的生存都受到了威胁。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太多的想法,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明天能找到一份采棉花的工作,然后能买一些土豆和肉好好地吃一顿。而现在我们已经满足了基本生活的需求,却不断为房子、车子和金钱而感到焦虑。所以,到底什么是快乐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从哲学的角度来描述,我非常喜欢叔本华的一句总结:痛苦是绝对的,快乐是相对的。我们需要努力生活,但也要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另外,从金融行业的角度出发,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句话:在宏观背景下,个人的力量微不足道。奥尔想成为一名汽车修理工,罗莎夏希望能顺利生下孩子,妈妈希望孩子们能吃饱饭,爷爷只想留在他曾经的家中。但最终,奥尔仍然在流浪途中,罗莎夏的孩子早产夭折,孩子们依然饥饿,爷爷在异乡客死。书中每个人物的梦想生活,明明是那么简单真实,却都成了泡影。当宏观背景发生巨变时,个人的力量非常渺小。不论是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新中国之后的转型时期、还是现在中美之间的博弈,尤其是在当前房地产萧条、国内经济总量下降、需求萎靡、信心不振的情况下,我们身边失业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状况可能不是一两年就能解决的。这可能是一个长期的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从个人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降低预期,减少债务,做好现金流管理,不要按照以往的经验与宏观周期对抗,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当下,享受当下。
最后,在这本书中,我也看到了高中历史课本上的一些经典场景。失业的工人们饿着肚子,而资本家们却将牛奶倒进了密西西比河。虽然书中将牛奶换成了葡萄和橙子,但这也是书名的含义所在。至此,我才真正理解了高中考研时天天背诵的马克思经济学中的一句话: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生产劳动是全社会的,但是生产资料和成果却归资本家所有,这导致了越来越大的贫富差距和越来越多的社会矛盾。那么,如何让更多的人过上更好的生活呢?是通过技术进步还是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前者导致了更严重的社会分化,后者需要我们自行感受。在这里,我推荐奥维尔的《动物农场》和《1986》这两本书,读完会让人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不过,无论是美国的倒牛奶资本家还是中国的朱门酒肉臭,冬天的大街上有冻死的流浪者,世界上最复杂的动物不仅仅是动物,更是人类自己。
总的来说,这本书还是不错的。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浅显的分享,我也从原书中得到了很多关于生活的感悟,非常精彩。那些最朴实、最简单的道理,正是从最朴实、最简单的生活中获得的。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