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不到又二刷了这本书,实在是念念不忘。 第一次读的是薛的译本,文采非常好。 这次读的是王的译本,虽然比薛的译本平淡多了,但更有一种留白之感,非常符合全书后现代主义的整体氛围。 因此同样非常推荐。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开头和结尾(王译本): “我什么也不是。这天晚上,我只是咖啡店露天座上一个淡淡的身影。” “黄昏时分,一个小姑娘和母亲从海滩回家。她无缘无故地哭着,她不过想再玩一会儿。她走远了,她已经拐过街角。我们的生命不是和这种孩子的悲伤一样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吗”
这两段话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整本书的内容——在过于匆忙、庞杂的世界中找寻自经存在的一缕身影。 而事实是,不管是居依还是你我,在失去了“自我的记忆”后,都只是别人的动作留下的回想而拼成的碎片: “我相信,在各栋楼房的入口处,仍然回想着天天走过、然后失去踪影的那些人的脚步声。他们所经之处有某种东西在继续颤动,一些越来越微弱的声波,如果留心,仍然可以接收到。其实,我或许根本不是这位佩德罗.麦克埃沃依,我什么也不是。但这些声波穿过我的全身,时而遥远,时而强烈,所有这些在空气中飘荡的分散的回声凝结以后,便成了我。” 每个人都是碎片化的,每个其他人看见的都只是一个人的截面而非全部。能全面了解自己的也就只有自己。 用更加标志性的概念来说,我们都或多或少是“海滩人”。
为什么要执着于过去“在河堤的树下,我有一种做梦似的不愉快的感觉。我已经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如今只是一个在周末夜晚的和暖空气中游荡的鬼魂。为何要再结已断的纽带,寻觅早已砌死的通道 我感到由于疲惫和沮丧,他的身体变得沉重了。但我留神守护着他,因为我担心广场上一刮风他会飞起来,留下我一个人和我的那些问题。” 居伊也这样纠结过。
为什么“过去的记忆”对人来说这么重要,如果没有记忆,那么你就无法成为现在的你——“我想你说得对,过去比未来更加重要”,于特在回到老家后在信里这样说到。 对比一下于特和居伊,于特早已沉浸于新的,带有回忆生活中,它往往能提醒我们曾经拥有的东西和现在宝贵的东西。 而居伊反复提到“我什么都不是”,他甚至到最后都无法确定佩德罗到底是不是他自己。 他眼中所见到的景象往往是空旷的、暗淡的(除去一些回忆里的内容),经常只有他一人在场景中或者只有两三个人。 他在这一片片留白中显得更加渺小无望。
莫迪亚诺本人的态度是“我感到记忆远不如它本身那么确定,必须不停地与健忘和遗忘斗争。由于这一层、这一大堆遗忘覆盖了一切,我们仅仅能截取一些过去的碎片、不连贯的痕迹、稍纵即逝且几乎无法理解的人类命运。”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