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时读的我与地坛,对于辞藻华美的描述感到惊叹。用荧光色彩勾勒出了那动人的美景——盘旋的鸽哨、高高的枝丫舞动、若隐若现的蝉鸣、草尖中坠下的金光璀璨。那流淌着的是我年少时颤动的心跳。就像是青春的颜色是炽烈的夏天,无法看到秋日的地坛。
年少的地坛对我来说是一片安静而唯美的室外桃源,包容着一切生命的完满或残缺。他人的脚印只是匆匆经过,而史铁生却像是站立了千万年,用自己的枝丫割裂着天空的苍木。他与地坛融为一体,用同样的韵律呼吸,用同样的沉寂等待,用同样的静默思考。而年少的我,只看到那枝叶刺破天空的孤寂与凄美,从未真正理解他们的灵魂。
直到现在,再次翻阅这本薄薄的小书,我才开始读懂他的灵魂,他的痛楚与绝望,他的挣扎与反思,他的跌撞与沉稳。这次的缘分源于他对我影响深远的《病稀碎笔》。当时我们都身处病痛之中,心脉借着文字涌动,他的波澜滋生着我的波澜,他的哲思引导着我的哲思。我开始疑惑,我曾不止一次读过史铁生的文字,为何偏偏这一次有如此深刻的感悟。于是我重新读《我与地坛》,才发现,年少时光果然看不见别人的苦难,自以为是的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苦的黄连,刚刚睁开眼睛的我们果然看不到那些沉重的黄昏。
总体而言,这本书远不如《病稀碎笔》震撼人心。那是史铁生先生晚期的作品,他对于自己哲思的挖掘,对于文字的驾驭,对于表达的技巧已经成熟到一定地步,不需要那些模糊的形式,可以更直白地剖析自己,展示最真诚的生命。带着喷射一般的热情与渴望,那是一种文字宣泄的直观快乐。相比之下,《我与地坛》更加内敛,留白更多。有些东西,他不说,让你去感受。比如海伦的老师,用清水在你的肌肤上滑过,引导你感受。
闭上眼睛,感受阳光微微发烫在你的眼睑上,伸出双手感受轻风穿过指缝,竖起耳朵感受内心灵魂的呼唤,或者是沉静,或者是绝望,或者是热恋,或者是渴望。只有在这个时刻,你才能超越众生,看见真正的自己。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
穿着白裙子跳舞的姗姗,死于抽手前的庄子。骑车载着空洞眼神和明媚容颜少女回家的哥哥。母亲亲手种植的海棠树。冻成冰凌雪地上要去看的那场电影。母亲伸手甩出皮鞭被儿子抽到的瞬间。还有那个瘦小却诡谲的G,如同童年阴影般存在。那些是别人的人生,别人的经历,却是史铁生的记忆,史铁生的灵魂。
他常说自己是安静的,但地坛的沉静只是为了更好地聆听生命的喧嚣,灵魂的自白。
相比《病稀碎笔》,这本书文字的力度和张力不如。然而,它更温柔、和煦,带着淡淡的哀伤和留白,仿佛无声中有声的低语。如此,更适合那些刚刚睁开眼睛的孩子。尽管可能理解得并不完全,但这迷蒙的种子已经深埋在你的心中,让你有朝一日能够看见自己在众生中的位置,倾听内心的歌声。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