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起跑线,考出好成绩,争做人上人,是现在很多家长的超前愿望。他们把更多精力、更多金钱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希望可以达成自己现在或是以前未完成的计划,满足自己内心对孩子成功的需求,甚至满足自己争强好胜、不甘落后的面子需求。
于是,在周六日、寒假、暑假的这些本是孩子假期的日子,给孩子报了各种文化辅导班、琴棋书画等兴趣班、专注力提升班、夏令营、冬令营、研学营等,有的还会全家总动员,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齐上阵,你接我送,你辅导这个我辅导那个,莫衷一是。
家长心情可以理解,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人之常情,谁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呢?但即便是这样,很多孩子也未必会按父母的计划发展,也未定就会成为父母希望的样子,这也令很多家长焦虑、紧张、无奈、愤怒,有时会因为孩子的成绩爆发家庭内战。
《原来孩子这样养成学习好习惯》就是帮助家长们解决孩子学习困惑的一本好书。从人的发展心理角度和家庭教育层面,用理论结合自己多年办学辅导的实践及与家长一起实操的形式,与家长朋友们分享培养和改变学习习惯,提升学习能力,达成优秀学习成绩的目的,尤其是在小学生阶段,培养更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会助力孩子形成强劲的内动力,拉动奋发进取的学习劲头,不断完善自己,日新周新月新,积累自信,快乐成长。
这本养成习惯的好书,从成功人士的特征开始分析,带动家长们一起见证“棉花糖实验”所传达的自控力的作用。最初的“棉花糖实验”让人们记住了自控和忍耐的品质会帮助人走向成功;后来的“棉花糖实验”又告诉家长们,良好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们的自控和忍耐力,这种后天影响或传承,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家长要象自己期待孩子成功那样,自己努力奋斗,养成良好习惯,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和环境,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有了良好的品质还不足以使人走向成功,还需要有清晰的目的和可以分步完成的目标。目的就是我们想要获得的理想状态,例如:我想当科学家,我想考重点学校,我想当医生等。而目标就是在完成“我想当医生”这个目的的过程中,分阶段有步骤的的计划,如先考上重点高中,再考上医科大学,再找个医院的工作,这就是分阶段要达成的目标。
家长要知道,更要让孩子知道目的与目标的关系,用现代心理学知识说,就是要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生涯做好,我是谁要到哪里去怎样去到那里。这样才会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形成自律的品质,把结果目标落实为行动目标,在学习过程中增加达成感,完成阶段性任务。这就需要家长配合孩子制定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目标,及时做出反馈,肯定、鼓励、奖励,让孩子有驱动力,有坚持力。
孩子迈出第一步时是困难的,家长改变固有观念时也是困难的。解决好“最初的一步“是建立新的、适合的、好的习惯的关键所在,书中介绍了”if-then计划“,可以帮助孩子们在假期提高2倍学习量。实施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事先决定”只要OO就□□“,如:只要到了周一三五,早上在学习之前就做30分钟体育锻炼。这样就形成了两个类型的习惯,是不是会有事半功倍的感觉呢?
坚持就是胜利,但是刻意坚持会消耗很多能量。作者向家长展示“惯性法则“,做了事情之后感受到快乐,或者体会到有意义,就会让人继续做下去,有就有动力,坚持2到3个月就会形成习惯,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做出某种行为,就能用最少的消耗做最平常的事情。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有适当的及时的看得见的对孩子的肯定,让孩子知道他的行为哪里做的好,为什么能做好,在他的意识中确认成功,这就是即时报酬。
家长是孩子密切接触的养育者,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创造者,一定要成为孩子的好榜样,给孩子一个好的学习客体,在言传身教中让孩子可以模仿。同时家长也要亲身示范,体验自己养成或改变一个习惯的过程,这样才能感同身受,才会共情到孩子学习的苦恼和快乐。家长要相信自己努力可以改变环境,相信孩子通过努力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习惯养成,未来可期。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