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是一部收录了九篇人性小说的作品。这些小说发生在胶东大地上,跨越了一个世纪的时间,涉及了许多不同的故事角色。其中包括了消失的女儿、疯癫的木匠和绝恋的理发师等等。这些角色深陷于时代中的逆境之中,被生活的风浪所裹挟,承载着生命的沧桑和情感,去接受命运的审判。
生而为人,表达了他们的坚韧不屈。他们将悲伤深深地隐藏在心中,将希望坚持在脚步之中。
我自己也曾在胶东的城乡和海边漫步。书中的许多场景让我倍感亲切。这九个小故事,每篇都有着极强的画面感,就像在欣赏时代剧一样,又像是听家里的老人们讲述着亲朋邻居的故事。
第一篇《浮生如树》让我想起了余华《活着》中的富贵,他过尽了悲苦的一生。病痛和绝望,冷眼与非议,丧子和离别,这些苦难似乎是在他投胎之前就注定了。有人曾说余华笔下的富贵并不真实,因为怎么可能有那么多坏事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呢。但是,又有哪个人能确定自己不会经历这样的坏事呢?一味地呼唤天公是公平的,只是自欺欺人,寻找能让自己接受并继续生活下去的理由罢了。
第二篇《小香港》中描述的90年代的场景让80后的我感触颇深。步行街、美发店......好像这些景象依然清晰地停留在昨天的日记里。
这是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角落,让我想起了我在2006年末采访过的一群人。在不被接受的大环境下,他们大多数选择了一段能够隐藏自己、安抚家人,却同时害人害己的婚姻来阻挡外界的非议。这种情况既可笑又可悲。爱情是无关性别的,对他们多一点理解,少一点指责,即使假装没看见,也为他们留下了一点空间和善意。社会的进步就是要允许不同的存在。
第三篇《美人迟暮》让我感到时代的悲哀,就像听着家里老人讲邻居家的八卦一样。我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这种感觉,特别是在农村。就像《浮生如树》里祝长生的父亲所说的,“每个村里都有一两个”。
第四篇《小团圆》仿佛在我的记忆里:
一、小时候的玩伴因为家庭和教育的不同走上了不同的求学道路,尤其是升入高中后。有的上高中,有的上技校,我们之间的疏离感逐渐加深,直到变得陌生。我们上高一的时候还通过信件保持联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信件的往来渐渐结束。当我上大学的时候,她已经毕业并工作了,之后就再也没有联系。这二十多年过去了,我们竟然从未再次碰面。
二、上一辈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教育方式似乎非常一致,否定、打骂,好像在别人面前总是抬不起头。于是,他们把所有能够彰显权威和尊严的机会都放在要求孩子身上。阿东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三、80后独特的社会环境导致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阿东的父母则是独生子女家庭的经典代表,他们的生活一直笼罩在阴霾之中。他们无法诉说的苦闷只能用谎言来继续生活下去。
第五篇《小河与海》中的美娜是那个时代典型的产物之一。在80年代和90年代,一些人因为受到法律和身份的限制无法生育第二个孩子,或者是因为生理原因无法生育。这导致了许多人从他人家庭过继或是通过其他途径收养孩子。刚来到新家时,孩子们叫他们的养父母大姨大伯,然后改口叫爸爸妈妈。无论是好家庭还是坏家庭,对于这些孩子来说,他们总是无法真正融入。他们常常感觉自己像漂浮的浮萍一样,过着紧张而胆怯的生活。他们经常迷失在“我到底是谁的孩子”这个问题中。幸运的孩子会有养父母的爱,但他们内心深处的被原生家庭抛弃的伤疤无法愈合。似乎他们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创伤的过程中。
第六篇《跪么跪》中的人物和富贵一样倒霉。“人这命啊,没法儿说。”幸好这只是一部小说,而不是纪实文学。
第七篇《一条路》
第八篇《好似初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