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可算“上层人士”——记者。在某次酒席之间,他对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兴趣。他以一股子“调查记者”的精神力,毫不犹豫地深入东京的贫民窟,体验着那里的熙熙攘攘,用他自己的话说:“观察穷人的显微镜”。对于当代的外国读者来说,作者带来的是一丝猎奇的,又遥远又似乎熟悉的场景。日本的明治时代对应“我大清”还没亡呢。很多已经远离现在生活的人和事物,在作者笔下用百多年前的口吻和名词再次复活。而译者很充分地保留住了这一丝“古意”。
写实的文字和精美的插图都展示出了贫民世界的不堪。作者却说他在这里看到了最朴实精巧的“生活艺术”。虽然那不过是“锅沿缺口似烂瓦,食案没有边缘,碗上的漆色悉数剥落,残破的研钵同时用作火盆,裂缝的罐子拿纸片粘好继续用。”贫民窟里的人各式各样,从事着各种收入非常少的工作,如人力车夫、搬运工、街头艺人、收破烂的、行脚僧人,还有小偷、骗子、乞丐。有些人甚至有着专门的职业,如“罗宇屋”,听起来有点高级但实际上只是帮人清理烟管的人。
他们没有固定的住所,住在需要支付柴禾费用的“柴钱旅店”。如果没钱,只能露宿街头。而三餐可能在叫作“剩饭屋”的地方购买。残羹冷炙乃至厨房边角料都会成为他们的食物。
旧家具旧衣服,以及现在人们随意丢弃的“破烂”,在这里都会被挖掘出最后一点“剩余价值”,成为宝物。甚至连破伞的伞面也会被小心地拆下来,拼成可以盖在身上的被子。有一些相对完整的物品,也成为穷人唯一能拆借或抵押的东西,典当铺的人能从这些蝇头中挤出最后一点“小利”。
贫民的生活是如此艰难困苦。即使是收入相对稳定的人力车夫(“东京祥子”),仍在这样的环境中苦苦挣扎。尤其是那些年老体力已经消耗殆尽的人,他们身无分文,只能拼尽最后一丝力气来赚取温饱。然而,这贫苦又混乱的地方并非没有希望存在。一些年轻农夫从乡下来到城市,怀揣行李和梦想,仅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在这里苦苦熬了十几年,最终赚到足够回乡购买田地的钱。也有人在建筑领域努力工作,成为了“栋梁”(包工头),甚至反过来剥削工人。
这些贫民也有娱乐。低价的食店和居酒屋总是有着许多需要用廉价酒解乏和解压的人。所有东西都只卖十文的文久店,是贫民孩子们的乐园。作者观察着穷人们的目光,始终带着善意的悲悯。然而,他并没有深入研究为什么在这个看似向上发展的时代里,金钱流向了更富有的人而没有到穷人的口袋。尽管如此,他忠实地记录了明治时代穷人的完整生活,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关于贫穷的浮世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