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蔡崇达是在高中,读的是他写的《皮囊》。现在大学毕业再回想,早已不记得主要情节,只记得书中有着浓厚的闽南风情。然而,蔡崇达出的第二本书仍然吸引着我。第一次读他的书是在高中,他在经历,而我也在成长、在经历,再次在书中相遇会让我产生怎样的思绪,令人心痒。
书的开篇便是介绍作者老家对于死亡的态度,这是一种很豁达乐观甚至带有一些滑稽的态度。老人们自发组成死亡观摩团,去即将有老人去世的家里聊天,团员之间还有“死亡侦探赛”、“死亡赛跑”,甚至没有死亡还会让老人带有一些羞耻感。故事的主人公、作者的阿太正是这样一位一直没有等待死亡的老人。
故事以作者阿太临终之前的回忆展开,从阿太的爷爷开始,一直讲到作者的外婆、阿太的女儿去世。故事刚开始给我一种《活着》的感觉,但是往下读会发现《命运》远没有《活着》那么沉痛和灰暗。这本书里的人对于命运、苦难、人生有着相对乐观的态度,而且人生也是有起有伏。阿太的爷爷虽不能再继续在码头搬运行李,但因此去卖胭脂反而发家致富;阿太的阿母虽失去了丈夫,但是也给自己的女儿找到了归宿,还认识了善良的神婆;阿太的人生更是如此,虽无子无孙,但是命运不断送来的孩子却也都对她充满爱意,孝敬有加,让她可以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人的命运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一直在和其他人产生联系,正如书中所说:“这世间一个个人,前仆后继地来,前仆后继的走,被后人推着,也搡着前人,一个个人,一层层浪。我爷爷阿木的浪花翻过去了,我的浪才往前推;我的浪花要翻过去了,这不现在又把你往前推。我的人生,自然是他们的故事;他们的人生,也就是我的故事。就如同我的故事,终究是你的故事。”
然而,不同人的故事对于另一些人而言可能是救赎的小舟。我们从小就开始听故事,从书中听,从别人的口中听,听的时候时而感慨、时而愤怒、时而黯然神伤。神婆说“那么多次想死,我就是听着一个又一个人的故事,这才活下来的。我也说不上是谁的哪个故事,告诉我什么道理,也说不出我感受到了什么,但我就是这样活下来。然后我把我的故事,说给另外的人听,把他的故事说给别人听,大家就都活下来了”。我也一直相信故事拥有特殊的能力,希望通过阅读别人的故事来丰富自己,帮助自己更好地走下去。
听的故事挺多的,自然地会对一些事情变得冷漠,很多事情都似曾相识,听完只能感慨一句“这可能就是命运吧”。但是对于命运到底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有时候觉得因为一场事故进城读书是命运,高考志愿没有填好也是命运。每当回忆自己从小到大至今做的或者不得不做的选择,总是会想起萨特说的自由选择。一个个不同的选择组成了我的命运,当我做的选择足够多的时候,对自己的命运似乎也就逐渐清晰。而面对逐渐清晰的命运时常感到无可奈何,但是神婆说“命运终究是赢不了我们的。它会让你难受,让你绝望,它会调皮捣蛋,甚至冷酷无情,但你只要知道,只要你不停,它就得继续,它就奈何不了你。”仔细想来确实也是如此,每次觉得自己已经被命运打倒的时候,忍一忍也就熬过去了,事后再一回想,好像命运也没有那么可怕,我不终究还是挺过来了。
命运不会只是条潺潺流淌的溪流,它会在经过某个山谷时突然坠落成瀑布,还可能在哪个拐弯后汇入大海消失不见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