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作者的《小镇做题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书中所描述的场景和思想。我对其中很多事实和观念都深有同感,尤其是第五章中的中西部小镇做题家,让我产生了醍醐灌顶的感觉。
作者最初使用“目标掌控模式”和“直觉依赖模式”这两个概念来分析题目,但我认为这两个模式并不足以概括“目标掌控”和“直觉依赖”的含义。目标掌控意味着一开始就有清晰的目标,更像是一种清晰的工具理性,熟悉一个场域的潜规则,然后能够通过最高效的手法去在规则中胜出。似乎中产出身的小孩在大学中更容易体现出这种特质。直觉依赖在更为复杂的大学场域中因为对规则的不熟悉导致的一种调动工具理性的失灵,体现为“浑浑噩噩,丧失理想动力”。
在分析不同家庭背景与这两种模式存在的“相关性”时,作者调动了很多理论,比如父母带来的“文化资本”以及“社会性”上的投入。但我认为第六章中的“文化脱欠”和“文化迷失”更犀利一些。可以进一步讨论的是,为什么明明是在应试教育中极其擅长调动“工具理性”的小镇做题家,在大学中因为这两种冲击最终导致一种长时间的无法“目标导向”?
作者第五章对于不同背景学生就业的分析是本书的高光。价值归顺者和机会主义者形成了鲜明对比,“价值归顺者”其实是“直觉依赖模式”的佼佼者,“机会主义者”某种意义上也是“目标导向模式”的极致体现。但我认为作者有点理想化某些价值归顺者的选择背后的动因,将他们概括为“家国理想-社会价值”图式的结果。用金钱本质是一种权力,绝非权力本质是金钱来解释也是一种有力的观点。
作者在第五章的一个论述非常值得欣赏,就是长期来看,直觉依赖模式并不必然劣于目标导向模式。尤其是在国内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靠着直觉活着,反而更能挺过所谓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最后,我要感谢作者选择这个议题的勇气,这个议题也是一种与自己固有自尊的对抗,让人深深地感受到自身的无力和无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