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这本书的文笔没有太多亮点。并且在文中,经常流露对杨家及其高层的溢美之词,这可能是出于某些需要。但吴本身在企业身居高位,从事地产财务多年,因而书中仍提供了大量稀缺的视角观察和鞭辟入里的行业洞见。这可能是杨回收这本书的原因。
在中国商业生态环境下,一家民营企业能在行业头部与诸央国企一分高下,占据一席之地,自有企业独特之处。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内部的、高层的、且全面的剖析视角,去跟踪去感受一家民营企业壮阔且壮烈的成长与蜕变。纵使文藻不够精致华丽,仍是瑕不掩瑜。
此外,吴也在记录他与杨、其他高层及下级部属的共事中,不时分享一些职场规则与管理经验。这些也让我颇有感触和启发。
该书以吴的视角记录了2014-2017年的碧桂园。放佛一本企业断代史,但某些程度上也像是对杨的侧描,毕竟创始人是一家企业的灵魂。让我对他印象深刻的几个点:一是杨对地产王国梦想的执着,对他以三线为主、以4568为法、薄利多销管理理念的坚定,有时甚至达到执拗的程度,也许正是这种执拗的坚持,成了企业成长的助推力。二是杨对学习及人才的渴求,包括未来领袖的计划、培训学习的内部氛围、发展教育产业等。三是他对人性的洞察和利用,从业内小有名气的双享计划上就可窥一斑。
此外,书中涉及其他几个高层人物,各有风格特色。我最佩服的是总裁莫,他的职位处于杨之下,处于高管层之首,这个位置决定了他是一个决策者,也是个执行者。杨在一些时候会显得似乎独断专行,但他能化刚为柔传递给下层。杨有时又是跳脱莫测、不按常理,莫也能精准把控和概括。当年碧桂园为媒体津津乐道的高管三斌如今只剩他,他的专业能力自然无可置疑,洞悉人性上亦当自有所长。
当然,莫职位毕竟太高了,我更多是钦佩有余,自我感触多的还是书中一些中高层人员的职场之道和从业经验。比如书中华东区域总的一段话:“从2003年做小部门的经理开始,我带团队十多年了,见了各种同事和部下的浮躁和沉稳,想说几句:做任何一种工作,别只惦记着是否赚钱,要先学着让自己值钱。没有哪个行业的钱是好赚的。赚到钱前,可以赚知识、赚经历、赚阅历。以上都是赚到了,慢慢就能赚到钱。先改变自己的态度,才能改变人生的高度。不要让本该拼搏的年纪,却想的太多,做得太少……”。也许脱离了文中碧桂园正在经历的那段春寒料峭的时间背景,这段话显得有些鸡汤、有些俗套。但在这个生活工作压力山大、很容易心浮气躁的时代,我觉得这样的教诲多多益善,这样的话让我感受到一位从基层一路打拼上来的的前辈倾囊相授过往经验的诚恳与谦和。
我读这本书,最初的动机是近年的市场调控下,地产行业经历了从行业格局到商业模式的洗牌与颠覆。作为初出茅庐的研究员,我旁观了数家曾经风光无两、销售规模动则上千亿的销售体量的地产企业,以各种难以预料的方式和速度倾覆潦倒,哪怕经过一年有余的政策呵护后至今仍在挣扎不得翻身。现在维持没有信用违约的民营地产,已经屈指可数,碧桂园尚在其中。我庆幸读了这本书,让我从中找到了碧桂园困境中强大求生的基因特质。但仍然很遗憾,这本书的故事停留在了2017年,那仍是地产行业的白银时代,而如今行业已经沧海桑田。追求快销薄利、盘踞三四线城市的碧桂园模式在今天的行业形势下,遭受着严峻的考验。现在虽然看到了碧桂园向一二线城市转型拓展的动作措施,但那里已经是一片红海,15年就已经谋划过进军一二线,最终折戟的碧桂园。这次能否成功呢?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