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初中看过一遍,是人人都知道的小说。那时候不会在意译本,只是喜欢看,有得看就行。距离第一次看已经有快18个年头,所以想找个不一样的译本再读一遍。这本畅销书是我阅读生涯的前10本之一,确实很感动。
作者描绘出了阿米尔这样一个人,通过一字一句刻画他如何胆小、自私、爱逃避的性格。12岁的阿米尔不讨喜的形象表现出他强烈的妒忌心和虚荣心,而哈山则过于善良。对于同龄的玩伴来说,情义对哈山来说比自己的安危更重要。
在男权社会的阿富汗,阿米尔的父亲是家中的权威象征。他是一个不墨守成规的人,先看社会习俗是否适合自己再决定要不要遵守。但他依然深受阿富汗传统礼节的影响,严格遵守各个方面的规定。他对阿米尔非常严厉,但却能够为孩子付出一切。
阿米尔的母亲在他自己出生时难产去世,因此阿米尔习惯了讨好他的父亲。拉辛汗告诉阿米尔他对自己过于严苛。阿米尔妒忌父亲对哈山和对自己的爱一样多,因此设法把阿里和哈山父子赶走。那时,阿米尔只有12岁,但他犯下了错误,这些罪恶感始终无法抛去。
很多年后,他有了一次赎罪的机会。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情感深沉,作者塑造的人物栩栩如生,描写十分细腻,相当容易被感动。更令人惊讶的是,故事的转折点极其震撼,峰回路转,引人入胜。
在《追风筝的人》的译本中,简体版译者在译后记中指出,台版译本存在错译和漏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译者这样直接批评其他译本。而李继宏的译本并不算好。尽管台版李静宜的译本也存在个别句子的意译,但整体阅读起来更流畅、更准确。以下附上两个对比的例子:
李继宏译:爸爸六岁那年,有个窃贼在深夜溜进爷爷的房子。我的爷爷,一个万众景仰的法官,发现了他,但那个贼割开他的喉咙,立刻要了他的命——夺走了爸爸的父亲。
李静宜译:爸爸六岁时,有个贼半夜溜进我祖父家。我祖父,一位受人敬重的法官,奋力抵抗,但那个贼用刀刺进他的喉咙,立刻要了他的命——夺走了爸爸的父亲。
原文:When Baba was six, a thief walked into my grandfathers house in the middle of the night. My grandfather, a respected judge, confronted him, but the thief stabbed him in the throat, killing him instantly-‐-‐and robbing Baba of a father.
李继宏译:“我想我得了癌症。”我说。和风吹拂着那些手稿,爸爸抬头,告诉我可以自行去拿些苏打水,我所能做的,便只有去搜寻那轿车的行李箱。
李静宜译:“我想我得了癌症。”我说。爸爸抬起头,手稿在微风中翻动。他告诉我可以自己去拿汽水,只要打开车子的行李箱就行了。
原文:"I think I have saratan" I said. Cancer. Baba lifted his head from the pages flapping in the breeze. Told me I could get the soda myself, all I had to do was look in the trunk of the car.
喀布尔今昔对比: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01/02/1769601_152547314.shtml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