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如作者序所言,只要贫困的男人、窘迫的女人和黑暗中的儿童的问题未被解决,这本书就不会是无益的。我认为还有第四种人-国家机器,也应该被包括在内。爱与救赎是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题,自由民主、革命、战争、阶级、社会矛盾、底层大众等等,这部19世纪的作品深深地使我意识到雨果的伟大。芳汀和珂赛特都经历了悲苦,但这并非意味着她们的命运是罪有应得的。如果没有遭遇珂赛特早逝的意外转变,她是否能活到成年也是未知的。马吕斯虽然充满热血和爱情,但他毕竟只是一个冲动的孩子。雨果想要描写各种各样的人物,这是一个关于被救赎的主人公用爱来拯救他人的故事。被救赎者可以是任何人,救助被冤枉的人,救助芳汀和珂赛特,救助马吕斯,甚至还包括沙威。沙威多年来一直追逐罗曼·冉阿让,试图将他绳之以法,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道德和法律。他一直认为只要脚踏实地,就能过上美好的生活,他认为芳汀的堕落只是她自食其果。由于沙威自己也是贫困出身,他通过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成为最合适的国家机器,他的信仰就是法律,无论是对罗曼·冉阿让还是其他囚犯。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非常明确,黑白分明。他从小就受到国家法律的洗礼,成为国家最忠诚的卫士。但是他仍然有自己的良知,与罗曼·冉阿让一次次的对峙下,他的信仰崩塌了,他的坚持变得迷茫-一个盗贼、苦役犯也可以是一个好人吗?事实摆在眼前,罗曼·冉阿让确实是一个好人。但是而他不想追捕好人的性格又让他感到矛盾。最终,在罗曼·冉阿让救了他之后,他选择跳河自杀。也许如果没有被救,沙威临死时仍然会认为自己没有错,法律也没有错,他没有被救是因为罗曼·冉阿让不是一个善良的人。带着信仰的崩塌和对世界的怀疑而自杀的沙威才是最可悲的人物。他意识到自己错了,但却不知道错误出在哪里,错误不是在沙威也不在罗曼·冉阿让身上,而在于那些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就被判刑的法律,那些不保障工人权益的法律,那些虐待儿童的法律!当然,作为法律的守护者,沙威的死可能会动摇他对法律信仰。另外,珂赛特并不配得到罗曼·冉阿让的关心!珂赛特和芳汀一样,都是恋爱痴迷。罗曼·冉阿让暗暗注视着珂赛特,十多年来的守护和爱,但珂赛特却因为误解而毫不犹豫地跟随男人离开,导致老人孤独至老。我理解,雨果笔下的珂赛特是天真热情、自由奔放的法兰西理想化身,但在其他人的映衬下,这个角色显得非常苍白单调。就像除了拿破仑时代的法兰西帝国,我对法国的印象只有浪漫至死、马奇诺防线失守和百万大军一个月投降一样。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