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翻译,这本书最大的翻译问题不是句式混乱、句意不通这样的译述表达方面的毛病,而是哲学理论知识贫瘠得可怕。我敢下论断说,译者没有读过海德格尔、利科这些哲学家的书,对伽达默尔的了解也十分有限。这也作罢,没读过就好歹参考一下哲学界翻译术语的公例吧,一些有争议的术语,诸如海德格尔的「Dasein」、「Sorge」等等,好歹给出自己翻译的思想依据吧,各种想当然地一眼看去就直接翻译,搜索了一下译者,真是名衔、成果一大堆,可是呢,然而呢,实际呢,自己的译文成了最大的照妖镜,把「Abenteuer」译成「冒险」,洪译是「奇遇」,上下文一联系显然洪译更适当。把「Umsicht」译成「谨慎的操心」,完全罔顾早有陈、王译本给出的「寻视」一词,译法倒不用「天下大同」,但至少给出解释。全程拿着《真理与方法》、《存在与时间》这些原本对读译文,实在造成了不小的阅读障碍。
再谈Lisser的论述,第一部分「传统的声音」更像是对伽达默尔两卷《真理与方法》的读书笔记,同时也是对「传统」这一提法的文献综述,若果作为一种资料参考,还算比较有价值,但即便是整理与综述,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剖也还是显得不温不火。第二部分「文本的声音」算是作者表述的主体部分,而又有「哲学诠释学与有限性」这一章显得亮眼一些。整体说来,Lisser最大的问题在于,对伽达默尔的文论的把握和挖掘还欠火候,过分期图将伽达默尔从「从现象学到现象学解释学再到诠释学」这样的历史脉络中拔高出来,以期证明伽达默尔的独特属性。在我看来,这种写作思路在人文学科的研究中实在有些欠妥(也自我批评一下,我自己也时常陷入这种思路里去),要通过比较来得出「谁比较厉害」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一思路之于艺术、哲学来说,实在有些无聊。最近一年,总是读到「海德格尔比胡塞尔多理解了什么,所以他更厉害」或是「伽达默尔整体并未突破海德格尔的思想,所以伽达默尔也显不足」亦或是「罗姆巴赫比海德格尔更加彻底地破除了体系化,所以比之海德格尔更为完备」这样的论述,非要说清胡塞尔、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罗姆巴赫谁更厉害,实在是个无聊的问题,「视域」、「视位」的相异,必然带来对真理问题不同的切入契点,人类只会永远不足,但关键是要上路,就像伽达默尔说过的,要去在对话中与文本、他者相遇,这样才能和真理保持关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