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买了不少育儿书,学习了很多儿童心理学的知识,想着有理论做武装教好一个孩子应该没问题了吧。
孩子哭闹的时候,要做他情绪的容器; 孩子发脾气时,要无条件的接纳他,给他更多的爱和关心; 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时,要坚持温柔而坚定的原则。
可是现实与理论之间,好像隔着一个黑洞的距离。大道理都懂,可自己身心俱疲时,遇到孩子失控,脑子里仅剩的一丝理智只够控制住自己不要一巴掌呼过去,嘴巴已经自动吼叫起来。
那些育儿书、育儿理论都白看了吗什么都没记住,读的书越多,生活依然没有实质性改变,自己反而越来越焦虑。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是书读的不够多吗选书都不够好吗还是读书的方法不对?
《智慧外脑》这本书中提到:如果在收集知识时没有预想具体的使用场景,你永远都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为什么我那么努力,感觉就是没有什么收获”
有很多人上学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一个困惑:有些同学在学习的时候,都喜欢认真记笔记,用荧光笔画出各种漂亮的线。然后一遍又一遍地抄写,或者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看考试后发现分数不怎么样,然后大呼:我看书的时间太少了,我学习的时间太少了。
参加工作后会时不时遇上一些“卷王”,每天第一个到公司,晚上最后一个走,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就睡在这。你吃饭的时候,他们在工作。你喝水的时候,他们在工作。你午休的时候,他们还在工作。无论何时,他们都雷打不动地把自己焊在工位上,连盒饭都要端到电脑前,伴着方案下咽。
最爱凌晨给组员群发消息汇报工作,喜欢抢活和开会抢话。处处要比其他实习生强,心机护“食”从不合作。单看他平常的表现,不给他颁个“优秀员工”的勋章实在是说不过去,但看工作绩效和客户反馈,却落差强烈。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拼命努力却换不来回报,难道这个世界注定是不公平的吗?
事实并非如此。
现在回想起来,那个同学上课埋头抄笔记划线,对知识没有足够甄别能力,只是轻松的把知识点照抄在笔记本上但却不在脑子里,仿佛记了所有笔记买了参考书就拥有了里面的所有知识。
“卷王”同事没日没夜的加班,但是都在处理一些没有用处的琐事,搞不清楚客户的需求,完不成领导指派的任务,当然只能靠加班加点来完成工作。
许多人的学习和工作,往往是盲目的,也是低效的。他们只是把知识「囤积」起来,却从来没有真正利用过它。
他们都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然而如果努力错了方向,跑的再远也都是背道而驰。
知识并非存储越多越好,当我们选择保存一段信息时,有意识地思考“我为什么要存下它”显得尤为重要,任何存储终究不能替代你的大脑。你对存储设备的依赖程度越高,大脑就越懒惰。
脑科学家研究表明,大脑由原始脑和理性脑组成。原始脑主导一个人的生理器官和感知神经,反应速度和运行效率远高于理性脑。不喜欢思考却乐于做决定,我们看到有价值的信息,会不过脑子去收藏,导致我们积累了海量知识,依然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慨。因为这些没有经过思考的知识信息,只是情绪冲动的产物。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多信息都公开透明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