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钧老先生在《讲理》里讲了一个故事。故事中有个口吃的孩子在课堂上被同学侮辱,于是他打了那个笑话他的同学。老师对他说,打人会使有理变成没理,变得蛮不讲理。在遇到严重的是非问题时,要用讲理的方法解决。
讲理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却很难。当我们被“反驳的艺术”吸引时,很多时候是因为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的隐痛。我们常会想,当时应该怎么说,当时应该怎么反驳,当时应该怼回去。然而,在关键时刻,我们往往张口结舌,不知道怎么应对,甚至会因此发怒而做出伤害自己的事情。于是,理变成了没理。
对于口吃孩子来说,他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很难战胜自己。同样,我们普通人在情绪冲动时也会做一些让自己惊讶的事情,就像齐达内在重要比赛中冲动地打人一样。明星和我们一样,当我们无言以对又受到伤害时,反击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反击才能漂亮地赢得斗争,不受人诟病,不偏离问题本身,不给对方把柄,让"有理"不变成"没理"呢?
《反驳的艺术》告诉我们,反驳并不只是单纯地嘴皮子的功夫,更要关注背后的逻辑。这也是为什么《小学问》这样的节目非常受欢迎,因为太多人被诡辩打败,一时冲动,无法克制自己,甚至做出动手的行为,不顾问题本身地进行辱骂和攻击。
要在保持冷静的头脑的同时,就是要学会击破各种诡辩术。常见的诡辩术有偷换概念、诉诸传统、诉诸本土、诉诸群众、诉诸自然、幸存者偏差、白鹳效应等。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听听黄执中等人的音频作品《小学问》,其中对这些诡辩术也有解读。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家长说,不听家人的话,就无法与家人相处好,那么在社会上也无法相处好。这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仔细思考一下,我们与家人的矛盾并不能代表我们在社会上无法立足。家人为了让我们"听话",偷换了概念,将仅此一次的矛盾归结为整个社会的问题。当然,这里还存在着诉诸传统和诉诸群众的诡辩。传统说的是我们必须无条件服从父母,群众说的是"谁家的孩子不听父母的,我们还不是为了你好"。这个时候反驳很难,因为我们小时候都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如果反驳不了,就不要反驳,不要给对方抓住把柄,同时,我们争论的问题本身也会被掩盖。
击破诡辩,保持理智对于普通人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时刻保持警醒。当遇到能激起你情绪的冲突时,深呼吸,控制住怒火,思考一下在击破诡辩中写到了什么,对方使用的是哪种诡辩术,他们想将你引入哪个陷阱。不要争吵,对方会把你引入他们设置好的陷阱中,而他们会利用自己丰富的经验打败你。不要动手,因为一旦动手,就如王老先生所说,有理也变无理。
所有的有效沟通工具首先要求使用者保持稳定的情绪。因此,在任何不友善的冲突中,都要先给自己一些缓冲时间,思考一下靶心在哪里,自己应该怎么做。这比直接打对方一拳更有效地反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