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以为是不会带来什么思考的畅销励志自传,却越读越惊喜,想记录一下。
故事从碎片式的零散童年回忆,到围绕“家暴”的哥哥和“偏执狂”的父亲的一系列事件,逐渐清晰和浓稠。
父亲是个偏执狂,不容别人挑战他的权威,全家人都讨好和顺从。哥哥有暴力倾向,不顺己意就会愤怒失控,施虐逼迫妹妹服从。每次施暴获得满足感之后,还会恢复冷静的去道歉,而这些解释通过灌输畸形的观念、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开脱,让女主在遭受伤害的同时还要一度自我怀疑。最后才醒悟,其实自己没有错,哥哥就是要通过羞辱、攻击、毁灭别人自我,获得畸形的满足感。
可是在一个传统宗教家庭中,父兄绝对的权威地位下,反抗需要极大的勇气和代价。其他姐姐哥哥在父亲的维持家庭“秩序”的权威和哥哥的威胁下不再发声。女主无助、恐惧,她害怕失去家人的爱,甚至考虑妥协,通过放弃自我来迎合家人的观念。但最后在一次次奔溃、重建中,坚定自己的观念,没有妥协,离开了那个让她热爱又受伤的家。
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框”,帮我们建立了第一个认知的边界,我们在这个“框”里学习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形成自己的观念和标准。随着我们长大,看见更多人,再反过来看自己,才一点点产生了自我意识;才一点点捕捉到原生家庭在我们身上潜移默化中烙上的陋习;才意识到原生家庭给我们带来的伤害。这个重新认识的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在这个不断打破、校准、重构自我的同时,我们也在打破原生家庭的“框”,拉开了和家人的距离。
作者试图说明教育在这个过程的重要性。不断学习、思辨,让女主没有在自我怀疑中迷失,而是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但我觉得她在很多关键时刻都选择了逃避,欺骗自己,而不是勇敢面对和承担。
我自己的感触是,一个好的爱人,是我们对抗世界的勇气。面对原生家庭的问题,观念的冲突,要勇敢的表达,而不是伪装、说谎、逃避。爱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23.7.22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