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可以为爱而亡,也能为爱而生。故事很传奇,传奇串联着更多传奇。清初学者吴吴山三妇人合评《牡丹亭》留下佳话。学者吴仪一的未婚妻批注了上卷,过分伤感未完婚则早逝。娶妻后继续评下卷,妻不久亦感伤病亡。再娶妻,继续评下卷,终于完成《牡丹亭》整本批注。三位才女未从未谋面,却都爱《牡丹亭》爱得如痴如醉。
今人戏中因演绎,也创下诸多佳话。昆曲艺术大师张继青、昆曲第四代表演艺术家单雯、单雯师姐,还有江苏省昆剧院的其他两位老师,都因出演《牡丹亭》的杜丽娘而获得了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项——梅花奖。
2001年,中国的昆曲艺术被授予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全票通过且位列榜首,成为中国“非遗”的“状元”。本书作者单雯,是建国后继承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四代传人。她出生于梨园世家,10岁便开始学习昆曲,后拜师张继青。
她在采访中说,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与其他家庭最大的差别,可能就是很少得到家人的表扬。长辈们永远在讨论她训练和演出时的问题,关注的都是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说这些时,她很平静恬淡。
昆曲演员,全国不过几百人,靠这几百人把这个剧种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她是有使命感的,提及台下十年功的辛苦,只淡淡一笑而过。单雯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着温婉气息。果真,艺术修养是渗透在骨子里的气质。主持人请她现场用眼睛表现“含情脉脉”和“悲痛欲绝”,她瞬间入戏,眉目流转间,令人着迷。含情脉脉是眼睛的哪个部位发力,悲痛欲绝又是怎样的眼含泪光而眼泪不落,处处皆修炼,处处皆学问。倘若现在的年轻演员们,也有这种钻研和敬业精神,咱们得多少经典好剧哇。
这种温柔流淌的气息也渗透在她的文字里。书中主要写她出演的剧目漫谈,从她个人视角出发,讨论古典戏曲中女性的命运遭遇和起伏。写的是剧中“她们”的故事,也便是她对角色的理解。一个演员怎样去诠释角色,绝不仅仅是举手投足、一招一式的功夫,更需要灵魂与角色融为一体。能理解到多深,能体会到几分,能演绎出多少,对演员的综合素养要求极高。
也因此,看到单雯女士的文字颇为惊喜。惊喜于这些文字的绮丽和功底,足见昆剧演员的水准。
戏曲之于我是很特别的存在。印象里,外婆家的小院子里一直回响着戏曲的声音,两位老人家都偏爱京剧。他们那一代,似乎戏瘾都挺大。到了母亲这里代,不仅爱听,还会唱一些。她爱黄梅戏和越剧。而到我们这代,身边爱听的和会唱的人都越来越少了。小时候只知道不论它什么剧,都是咿咿呀呀听不懂。大人们来来去去的循环,甚至让我们有点烦躁。
现在才恍然发现,传统曲艺竟然如此璀璨有魅力。懂的人可以从中欣赏到艺术之美,不懂的也能听出故事里的悲喜况味,要是再了解演员幕后经年累月的锤炼和磨砺,又多了钦佩。
我国戏曲种类繁多,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央视评价昆曲“昆曲无他,唯一美字。昆曲无疑是美的,它美于情真,美于意切,美于曲的婉转,美于词的绮丽。600年来,五尺高台,那教人柔肠百转、心灵震颤的唱词,一字一句,唱出了风花雪月,道出了人生百态。”
《牡丹亭》里的杜丽娘,《桃花扇》里的李香君,《长生殿》之杨玉环,《浮生六记》之陈芸,《雷峰塔》之白素贞,《奇双会》之李桂枝……百花园里争奇斗艳,性格各异,生涯不同的绝代佳人从昆曲里款款走来。是她们的故事,也映照着每个女人的影子。
古香古色的线装本,有故事介绍,有人物特写,还穿插了单雯女士的剧照和练功日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