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一直对于博物学家不甚了解,因为此书我特地去查了定义:博物学家指对博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等自然科学的专家的尊称,不明觉厉啊~
《看不见的森林》是作者戴维·乔治·哈斯凯尔以一年的时间为主线,在一见方地的森林里观测和记录,以点见面,以树木见森林。并以日记的形式,浅显易懂地带我们去看见森林中的花草树木,花鸟鱼虫和天地万物,万物生长,各行其是。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看到的不仅是现象,也是现象后蕴藏的规律和知识,在博物学家的文字下,整个阅读过程非常顺滑,也浅显地了解到了一些知识(虽然我啥也没有记住,哈哈哈)。
印象最深刻的章节,是雌雄同体的蜗牛的生育经济学,蜗牛的生育责任很简单,使蜗牛能同时履行雄性和雌性之职,而不必为任何一种性别付出的辛劳做出让步。
蜗牛并不像大多数动物耶样将雄性的精子传递给雌性,而是双方互换精子。每只蜗牛都要交出精子,同时接受精子。它们的雌性和雄性是融为一体的。
雌雄同体性带来一个复杂的经济学问题:如何确保双方之间的生殖交换公平合理。对蜗牛来说,正如对大多数生物一样,精子制造起来很廉价,但是卵细胞却很昂贵。在单性生殖的动物身上,这种成本差异决定了选择权通常在雌性这边,而雄性这边则通常是不加选择地乱交。在雌性个体不担负抚育后代之职的动物身上,这种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然而在雌雄同体的动物身上,挑剔与乱交并存于一体。交配因此而变得混乱不堪:每一个体在接受精子时都小心谨慎,与此同时,又极力试图让对方受孕。
蜗牛不需要守护生殖领地,它们不唱歌,也不进行丰富多彩的炫耀表演。它们也不为卵提供父母之爱,只是将卵产在落叶堆的浅坑里,便弃之而去。这种相对简单的生育责任,使蜗牛能同时履行雄性和雌性之职,而不必为任何一种性别付出的辛劳做出让步。这对于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具有明确性别角色区分的物种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对这类动物而言,自然选择更愿意将精力集中起来,要么产生雄性,要么产生雌性。用经济学术语来说,蜗牛从兼顾雌雄的混合投资策略中得到更高的收益,而鸟类通过将全部资金集中于一种性别,以得到更高的收益。
这让我想到了前两天看的《女性主义有什么用》里面有一节:如果男人能生孩子,是否一切都将改变“如果男人能生孩子,他们就不再是男人了。他们将成为他者。”我真的有被笑到~如果那一天真的能到来,那么蜗牛的生育经济学会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本文当然也有缺点,因为每个篇章很短,正意犹未尽时就已经结束了,所以总感觉差口气。其实撰写不仅仅可以包括作者的所见和所感,同时可以加强科普的内容,同时增加科普性质。同时,本书在科普和名词解释上做得不够,因为本书的读者不是博物学家的同事,而是没有太多知识的读者,所以在注释上如果能够更加完善,或者在行文中增加一些解释性的描述,感觉会更好。
看完这本书,又让我想到了我没有看完的《昆虫记》,oh,drat!近期要看的书又多了一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