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中,我最关注的是前两卷。因为前两卷已经清楚地介绍了曾国藩先生的为人处世和做事风格。
在学业上,他28岁时才开窍。他拥有普通人所没有的毅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力。他曾6年参加进士考试但未成功,直到最后一年才开窍。我想谈一下他为什么可以开窍:一方面是因为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他是靠死记硬背的方法受着父亲的教育。虽然在现代社会,这种方法被大多数人认为是很愚蠢的,但六年的死记硬背让他的基本功非常扎实。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学会了反思。他在第六年考试失败后,开始反思自己,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将自己的学习方式总结出来。六年未能考上,肯定是有问题的。曾国藩先生找到了他的问题所在——缺乏大局的贯通和整体的气势。所以他专注于这方面的苦学,最终突破瓶颈。值得一提的是,他之后的考试都没有失败过。
因此,我认为,曾国藩先生在学习道路上一直倡导“尚拙”,崇尚笨拙。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至巧。”
在官场上,他在40岁时开始开窍。我父亲主要想让我学习曾国藩在官场上的做事风格,所以我也研究了一下。一开始,他进入官场就像个楞头青。他建立了自己的湘军,为了躲避大清的官场压力,选择避开官员和所谓的体制,自己招兵买马,自己征税,并直接与咸丰皇帝沟通,不留余地。正是这种方式让他惹恼了大批人。经历了重创之后,他选择回家休养两年。两年间,他大彻大悟,并开始做出真正的成果。具体来说,他平民易近、做事平心静气,更多地考虑别人的心理,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他出山后,学会了处理各地官员之间的关系,并与皇帝沟通学会了打太极拳。例如,当皇上一直催促他出兵征讨太平天国时,他却迟迟不出兵,学会了如何周旋于皇帝之间。当八国联军侵华时,曾国藩使用“拖”的策略保留了湘军的实力。他更多地表扬别人,一直致力于培养人才,培养了左宗棠、李鸿章等一批人才,还包括在洋务运动中向外国留学生派遣人才。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左宗棠在执行任务时,背叛了曾国藩,直接向皇帝恭报太平天国幼天王未被杀死,而不是告知曾国藩。但是,曾国藩并没有因此耿耿于怀。相反,在左宗棠需要兵力和军饷的时候,曾国藩鼎力相助。正是这一点让左宗棠真正佩服曾国藩。他一直专注于做事有头有尾,越到后来越谨慎。从他建立湘军,打败太平天国,到后来面对皇帝的疑虑,主动裁军,主动上缴金银财物;包括他的身体无法再支撑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接手天津教案。
曾国藩先生的一生需要我们去学习的地方太多了。他是唯一一个清楚明白地做到既清又浊的人。他的内心世界是纯净的,他在担任二江总督期间推行的吏治是为老百姓而设想的。他的官场交际则是浊的,他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距离。在别人倒台的时候,他能够全身而退。但是,他该做的事情仍然会去做,在处理所谓的度时具备很好的把握。他与太平天国的斗争显示了他非常具有远见卓识,而且行事谨慎。他一生从不盲目进攻,没有把握的局面从不会参与。在他眼里,两个人持矛格斗,第一个攻击者为客,还未动手的即将冲击的人为主,弱者先退而后发制人。因此,最终获胜。
曾国藩的一生是无法用寥寥数语就能解读的。他身上拥有我们这一代年轻人需要学习的太多内容。希望今后我们能够常常思考、不断学习。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