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被誉为民族志研究的典范。作者通过揭示工人阶级子弟的话语中的“洞见”,深入剖析了在主观能动性背后的更强大、更普遍的工人阶级文化,这种文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常被边缘化和污名化,但却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工人阶级文化融合了对体力劳动和男性气质的崇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反学校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工人阶级子弟选择继续从事工人职业的人生道路。作者指出,文化的隐蔽性以及社会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偏见使得当前的“进步主义教育改革”变得困难重重。工人阶级子弟之所以继续从事工人职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性格或智商有缺陷(这是一种典型的偏见),也不完全是因为他们拥有更少的“社会资本”,而是因为他们沉浸在工人阶级文化中。这种文化反对资本主义的霸权,并进一步反对对个体进行规范化的教育。需要指出的是,工人阶级文化只是个体多样复杂社会背景的一个投影。书中提到,工人阶级的初步区分形成了“反对者”和“循规者”两种角色,更别提其他未被洞见的文化要素了。洛克认为学生的心灵像一张白纸,但在现代社会,这种对学生进行简单分类的理论已经站不住脚了。然而,令人诡异的是,如今许多教育研究,尤其是技术支持的教育研究,仍然将白纸理论将学习者以宽泛的标签和数据进行描述,并认为教育变量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从文化洞见的角度来看,显然是不正确的。然而,当前的技术能够充分反映文化吗?如何优化研究方法和工具,以更好地为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服务?技术如何帮助被主流文化压迫的工人阶级子弟、有色人种、女性等群体实现自我?这些值得在未来进一步探讨的有趣话题。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