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传承?在我看来,传承是每次吃水饺时都会怀念的黑酱,尽管嫌弃,却总是在回忆;传承是在血缘亲属上,某个动作或神情,很容易就想起祖辈,与记忆重合。
一个家的传承很小,不过是日子一天天过;一个家的传承也很大,毕竟,我们是生活在时代里的人。
么书仪的《寻常百姓家》就是这样一本讲述自己家故事的书。虽然作者坚持“不虚美、不隐恶”的信条,是普通人的生活,却能让我们略窥当时的一二。
第一、父亲 纵观么书仪父亲的一生,是起伏跌宕又归于平凡的一生。 幼时在呵护中无忧无虑长大。成年后选择与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杀入股票市场。然后血本无归,债台高筑,连家都不敢回。但是三年之后,父亲时来运转,在“最低的时候”买入,“最高的时候”卖出。成功还掉债务,还在北京安了家。这时候,是1945年。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依然干老本行,进行股票买卖。第一次的成功让父亲很开心,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开头。他为了好景长久,顺应社会,准备进入一个新行当,开了一家织窗纱的工厂。然而,没多久,就赶上了“特殊时期”。随后,工厂就倒闭了。 在关于“特殊时期”的描写,作者着笔最多。写父亲的思想汇报,写父亲的劳动。透过文字看到一个从来没有干过苦力的人去捡粪,去摘野草。因为捡粪被大家嫌弃,因为出身不好被邻居小看,最后为过一点舒心的日子,主动去乡下。在乡下,苦活累活都不挑,只为养活一家老小。 “特殊时期”的父亲,没有尊严,没有面子,只有对家庭的担当,养家糊口。而这一时期的文字,带给人更多的是紧张与焦虑。 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以及生活的压力,让人只能紧紧抓住当下,用力。
第二、母亲 么书仪的母亲是大家闺秀,遵循的是包办婚姻。就算一同过了六十年的婚姻生活,母亲还对么书仪说悄悄话,不喜欢么书仪的父亲,他没有风度。 但是,母亲和广大妇女一样,就算对这桩婚姻再怎么不喜欢,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家里,而且她在整个家庭生活中一直是默默无闻的,却又是全家最劳累的人。就算在困难时期,全家也只有母亲一个人水肿三次,这完全是营养不良造成的。而最最劳累的父亲,一次水肿都没有。 作为家庭主妇的母亲,她有一个“工作”梦。她羡慕有工作的女人,“扫盲教师”是母亲唯一一次参加工作。在这次工作中,母亲很快乐。可惜好景不长,因为挣得钱不够支撑家里因母亲不在发生的开销,于是母亲“孩子永远不会乖乖地听大人的话,但他们一定会模仿大人。” 在教育子女这一块,父亲母亲无疑是成功的,因为“在后来的生活中,当我遇到困难需要决定弃取的时候,在无形之中常常会想:要是父亲和母亲会怎么做呢?” 这,就是一个家最好的传承了吧。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