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有三年时间没看这么理论的理论书了 TT,一边翻阅一边检索资料试图厘清术语,一边深入阅读一边尝试概括本书内容,揪光了头发也依旧有许多模糊的地方。
翻到译后记里韩晓强老师写道:“人与电影的共同进化,能够折射出多重的反思镜像,这本covid时代的电影理论著作同样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反馈和批评,是发生在著者、译者和广大读者之间的共同进化。”
窗外蝉鸣阵阵,我也像是蜕了皮又重生,或许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在痛哭流涕地进化吧。
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通读完本书,我脑海中浮现的是这句话。
作者锚定了1900和2000,这两个聚焦于媒介融合的时间节点。前一个时代催生了电影影像,这一全新媒介与文字产生了交集还是冲突,是威胁还是融合,至今仍晦暗难分。后一个时代则是电影业已诞生100年后,电影在数字时代有了新的空间与时间,数字媒介充分融入电影,大大改变了我们引导注意力的方向,感知影像甚至是储存和检索记忆的方式。
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作者分别以弗兰茨·卡夫卡的文本创作与电影媒介之间的再媒介化过程和《黑客帝国》《移魂都市》《异次元骇客》等经典电影为例,花了大量的笔墨铺陈开来,旨在研究一个核心问题:“自20世纪初以来,关于电影在视觉文化中的主导作用,它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在数字时代又是如何变化的。”
因此,尽管本书的标题为《后电影视觉》,但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电影理论著作。或许我们应该将目光锁定在副标题——运动影像媒介与观众的共同进化,难怪有国外的学者称这本书为“一场雄心勃勃的跨学科思考”。作者的确重估了电影在人类文化演进过程中所发挥的历史作用,探索了视觉媒介在人类与技术的共同进化中扮演的角色,并在此过程中深入了解定义了生物与技术的交融关系。
作者试图“双管齐下”地研究观看行为(spectatorship)的进化问题,这个术语在译后记里亦有提及,译者韩晓强老师认为这一术语针对的是观众在整个观看环境中的全体关系。
作者援引麦克卢汉的说法,认为所有技术都是身体向外部环境的假体延伸,而人类的本质则是与技术造就的文化变革共同进化,媒介不仅是传达知识或信息的手段,也是认知系统的扩展,在影响反馈到身体的同时改变我们的神经系统。
一本关于理论的好书应该能够成为我们的工具,起码在我这里,已经打算重新翻开弗兰茨·卡夫卡的短篇小说集,以理论为方法,更新读者接受的理论工具,从媒介再融合的视角去深入卡夫卡的文本。同时也标记好了提到的电影,积极加入跨媒介的建构,再一次深入感受“子弹时间”的戏剧性,投身进运动影像媒介与观众的共同进化。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