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前几章很精彩,因为作者总结的日本社会问题几乎与我们办公室的已婚已育同事们最近表达的担忧完全一致。
七月刚过一半,有几个同事的孩子刚刚进入新学期,其他几个同事抚养着孩子,一边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从不用父母操心,一边帮孩子做寒假作业和参加课外班,一边花费大量金钱——几年来幼儿园费用和小学费用的花费高达几万,无法承担学区房的费用,还有必须上的补习班,以及大约有一半孩子考不上的高中和愈发繁重的高考任务......
同时,社会也传来了消极消息——大学毕业即失业、企业撤资和裁员浪潮、猝死和过劳死......大家为孩子的未来感到担忧,同时安慰自己,说无论如何还可以让孩子当个“全职儿子”或“全职女儿”,至少不会饿死。他们同时也担心自己要工作到多少岁(如果还能找到工作的话),缴纳了大量的社保金却不知道最后会不会得到回报。这些担忧,都被写在了这本观察日本社会问题的书中。
沦为弱势群体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加,社会对年轻人冷酷无情,而父母对孩子却关怀备至。
我认为日本社会最终会引发以下三个问题(实际上,这些问题已经逐渐出现):第一,“啃老”一代人正在变老;第二,那些无法依靠父母的年轻人正滑向社会底层;第三,社会贫富分化。因为将照顾年轻弱势群体的负担加在父母一代身上已经接近了极限......
现如今,年轻人的经济实力不断削弱。确切地说,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对于这一群体,日本政府和社会态度非常冷漠。相反,父母对他们极其关切,可能是因为社会对他们冷漠,父母不得不表现得更加体贴。社会和家庭之间的鸿沟凸显了日本社会的特点。长此以往,年轻人中的阶级固化将会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甚至可以预见,日本将成为一个阶级社会。
尽管这本书是十年前写的日本问题的书,但读起来好像作者安了个摄像头在我们生活中一样。这与我长期以来的粗略观察也相符——许多日本和韩国面临的社会问题基本上也会在我们身边发生十几二十年后。比如泡沫经济时期的短暂繁荣,一些人赶上了经济繁荣而后来的几代人则面临就业困难;学校教育的减负和课外班日益繁重;黑心企业对员工的剥削;N号房事件;年轻人不婚不育,传统家庭结构的瓦解,以及啃老和不参与社会的人增多......
不过,这本书只能在社会问题共鸣上停留一会儿,并没有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法。
实际上,我认为作者的剖析有些过时,可能是因为这是十多年前写的旧作,或者因为作者本身是1957年出生的日本男性,思想仍然很保守。他一直在叙述,但却没有跳出二元对立的框架。
作者特别喜欢用二元对立的视角来分析问题。虽然他指出了目前日本养老金制度的主要问题是现行制度是为过去的传统经济和家庭模式设计的,无法应对传统经济和家庭模式消亡后带来的新问题,但他始终以过去的“美好时代”为模板看待今天的日本。例如,他将人们将宠物当作孩子养这件事与虐待儿童相提并论,似乎可以推断出“当代日本人爱什么不爱什么”的逻辑,但实际上,这种逻辑非常二元对立,只能代表人类和世界多样性中相当小的一部分。
同时,作者对家庭模式的讨论也完全局限在异性恋视角之中,对婚姻的认识也局限于“女性寻找饭票和实现阶层跃升”的工具层面,然后却又用“家人是爱的关系”这个非常传统的认知模式来理解家庭。这种看似矛盾的视角流露出1950年代日本男性享受特权、现在又自以为可以拯救民族国家的气味。
换句话说,他可能对社会有点想象力,但不多——对于异性恋父权制度的想象力较为丰富,但几乎没有其他方面的想象力。
作为一个生活在异性恋父权制度国家的男性社会学家,他无法跳出这个限制性框架,就像是明明可以打开门看见屋子里的大象,但却非要从钥匙孔里描述大象一样。
因此,读者也需要思考一下,如果你对屋子里的大象感兴趣,是不是需要专门听一个从钥匙孔里看大象的人讲给你听,还是更愿意找到一个能打开门的人,将这间铁屋子拆开。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