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前我买了两本心理学相关的书,一本是国外的《也许你想找个人聊聊》,一本是《了不起的我》。总的来说,《也许你想找个人聊聊》我给予五星评价,《了不起的我》则只有两星半。同时,我意识到了这种对比评价可能对《了不起的我》不太公平,就像高中生写作与大师之间的差距一样,这只是我个人主观感受。以下是全部吐槽,但请注意这只是我的个人主观感受。
在阅读《了不起的我》时,我发现其中有三个主要问题。
首先,这本书的内容相对浅显,可能更适合青少年而不是像我这样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许你想找个人聊聊》中的人物都非常丰满深刻,我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每个角色的纠结和对生活、人生无常的感悟。然而,在陈老师的书中,每个人的生活都被写得非常简单,仅仅用了几页纸。他们遇到了心理问题,见到了我,经过我的指导后问题就迎刃而解。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么简单的例子,这让我怀疑这些案例的真实性。
其次,我有些无法忍受陈老师总是通过讲故事和举例子的方式来表达观点。他总是说“我有一个朋友”,“我看过一篇报道,讲弘一法师......”等等。这些套路通常在高中生写作文时使用,我不明白为什么陈老师在每个章节都会这样写。如果没有对这些故事和报道进行任何调查和考证,就直接拿出来做例证和论述,我认为这样缺乏严谨性。
第三,陈老师总是反复说同一件事,我觉得这很有凑字数的嫌疑,尤其是在开头的第一章。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这么讨厌第二点和第三点了,因为这明显是我高中时期写作文时用来凑字数的低级手段。现在的我看不上这种手法,也无法欣赏过了十几年还在使用这套方法的“畅销书作家”。
原本我只想给《了不起的我》打两星评价,但最后一章让我加了半星。这一章讲述了中年人的传承和繁衍。我认为这部分写得最好。老人们天然地渴望传承,所以有这么多的忘年交和老人们愿意帮助年轻人、分享知识,这是他们的心理需求之一。婚姻之外的繁衍有三个维度,即创造性的工作、传承和回报社会。这是我想学习和接受的新知识,但全书中这样的篇章太少。
我真不知道豆瓣上的8.9分是怎么得出来的了。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