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是一个人的一生,是一群人的一生,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23.07.13重读。依旧一口气读完(不到两小时),非常沉浸。相比大学时看得痛哭流涕,这次平淡了许多,不过流泪总是难免的,大概是这次我可以把自己摘出来去看待一个别人的故事吧,不再像以前那么代入了。
都说明明是《活着》,却比死了还苦。是啊,死了哪有活着苦啊。富贵这一生不容易。余华老师在日文版自序中解释为什么是“活着”而不是“幸存”,正是因为富贵的口述,让它成为“活着”,成为自己活了一辈子的记录,而不是旁观者所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活到最后的“幸存”。比起更多作品中的“主角光环”活到最后,富贵更像是被命运推着捉弄着活下去。富贵只有一次想到死,就是当他选择活下去了,活明白了,也就再没想过死。他活着也不是苟延残喘的活着,还有一种生命的韧性,当他在讲述自己一生的时候,已经是豁达了。
富贵看似流水账式的讲述,却是情感极其浓烈的表达。以第一人称,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富贵的苦难,富贵的后悔,我们仿佛就是那个收集民间歌谣的“我”,坐在树下田边,听着富贵。他的一生没有吊人胃口的出乎意料,每一场“意外”都有伏笔来打预防针,但还是会每一次都为他心痛(输光家产没有,只有心疼家珍还不快跑。)。
家珍死后,富贵说,家珍死得好,干干净净,平平安安,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这对我来说这才是最痛的。她一辈子善良,太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了,丈夫又嫖又赌,不生气,还要跪着求他回家,挨打挨骂也不在乎。破产后,亲爹接她不让她这么苦,她反而带着刚生下的儿子回到这个“家”,“软骨病”不能干活,还要尽最大努力为这个家付出。在这里我无法定义,到底是那个时代的女性就是这样完全“圣母”,还是作者/主角男性视角下对女性的温良恭俭让的刻板印象。
从爹娘到外孙,富贵亲手埋了一个又一个亲人,在我读的过程中,有庆和凤霞这俩孩子的死是最令我难过的,因为他们本可以活。有庆是因为给生产大出血的县长(春生——富贵为娘找大夫被抓壮丁时碰到的伙伴)夫人也就是他的校长献血而死的。首先是三年饥荒导致孩子体质不行,然后抽小孩的血还抽那么多,领导、医生们这么做合理吗凤霞也是因为生产,本来四喜已经决定保大不保小了,或许医生也是出于好心,觉得两个都能保下了,结果就是凤霞大出血。他们两个都是死在了“生命的延续”,多讽刺,就像富贵的名字和他这一生的经历一样讽刺。
最后,去死需要很大的勇气,怕死不一定软弱,迎接苦难并活着有时候更难。很多人现在会说,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好好活着总能有办法解决。看看春生,看看身边那么多社会新闻,很多事情真的无法感同身受,就不要从自己的角度去发出“好心”。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