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常人的眼里,人都是正常人;但除了部分明显不同于常人的之外,还有更多“智力边缘”的人。他们看起来与正常人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更暴躁一些、更“笨”一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他们对“更细致的照顾”的潜在诉求,他们也不懂如何求助,最终成为了犯罪者,进入少管所、监狱,甚至n进宫。
日本曾经的精神科医生、现在的临床心理系教授、作者宫口幸治,将他几十年与问题少年打交道的经历,著成此书,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和家长对这类孩子的重视:对他们予以重视,并加以妥当的照顾,应该可以降低不少青少年犯罪率。虽然两国国情不一,但类似问题的少年的处境还是类似的。相信读完这本书后,读者朋友们也能有所认识。
书中提到的第一个案例是“不会临摹”。
由此提出第一个观点:很多失足少年难以具备自我洞察的能力,即“无法认真面对自己的罪行、谈不上反省”,所以无法改过自新。同时,在发育方面出现问题,进而引发成犯罪者的孩子,通常来自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所以得不到确诊乃至后续的治疗——也有可能是电视剧中坏蛋总是穷人的原因吧。
第二个案例是失去老师注意的孩子逐渐堕落,“孩子被送进少管所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教育的失败。”由此提出观点是赞美式教育无用“事实上监狱里的很多人,都是从小在学校没有得到关注,之后继续被社会遗忘的人。”为什么说赞美无用因为很多时候家长可能在帮助孩子“逃避”:孩子做起来吃力的事情,真的就不会有进步了吗——不再让孩子面对弱项,可能是在人为扼杀孩子的潜力。比如称赞孩子“真棒,这一周有四天没有丢三落四。”可能反而在强化“丢三落四”,而不是“东西都带齐了”。
书中还提到了其他类型的少年犯,比如为什么会对幼孩发出猥褻的行为被霸凌者为什么“挥刀向更弱者”……犯罪者,尤其是少年犯的产生,很可能是家庭、学校、社会的三重缺位造成的。我读这本书的初衷是想看看一个孩子能坏到什么地步;但这本书给了我惊喜,把阅读主题深化到犯罪的背后原因:“存在障碍、本该得到福利救助的人和孩子却(肉体乃至精神)无处可去,最终触犯了法律。”所以真诚地推荐这本书,理由如上↑而且这本书也比较好读,译者和原作者写的都很好。
希望我国未来能够在学生教育和发育上,能够做得更好!把生活拍成电影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