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拉一条时间线的话,会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在米兰·昆德拉的作品中主题也在悄然地变化。而在看完《寻找——米兰·昆德拉》这本书后,就会理解书中思想的变化也正是来自于他现实生活的变化。
毕竟米兰·昆德拉是一个逃离者。他逃离了自己的祖国,逃离了社会,逃离了人群。他不喜欢公开接受采访,不喜欢公开留下自己的影像。他低调至极,将自己隔绝在文字后。
在六七十年代,冷战的时候,他的作品中政治、性、狂热是哲学的主题,充满了迷茫、挣扎、与逃离。那个时候的代表作就是《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好笑的爱》。在这些作品中,他毫不留情的批判那些盲目的狂热,同时也在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笑忘录》中,塔米娜误入了一个只属于孩子的岛屿。她以为这个岛屿是天堂,但实际上天真也是恶魔的表象。最终塔米娜走向了水中,慢慢的沉了下去。
在这些作品中,捷克永远是逃不开的地方,也是他所生长却又不得不逃离的故国。他对故土的热爱、对环境巨变的无力、对狂热者的无奈、与对现实的不满全都融入在笔下,用讽刺的方式描绘着那些似乎发生过,却又没有发生的故事。
《玩笑》正是如此,表面的偷情,表面的爱深层次的内核依旧是对政治的狂热。所有的不满与性的背后,也是对政治的诉求。
可以说,在这个时候,米兰·昆德拉受政治影响极大。他在政治浪潮中沉浮,被监听,甚至不得不逃离。
在八十年代,米兰·昆德拉得到了法国国籍,从此定居在了稳定的国家。但是捷克的剧变在他心中依旧是无法愈合的伤痕。在这个时候,他的作品中依旧是以政治为主,但此时也因为有了稳定生活与家庭,他的作品不再那么生冷,而是多了些温暖,从单纯冷酷的性,到有温度的爱。
在这个阶段,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就可以看出来,他正在回溯自己在捷克的过往,以及用第三方的方式再去看那段历史,并且对其中的事情进行反思。在此时,他的作品中依旧有大量的对于政治的批判,不过这些批判要比之前的作品柔和很多,甚至被掺杂在爱里,混合在性中。
而当苏联解体后,围绕着捷克的伤痛开始慢慢被抚平,笼罩在捷克阴云也渐渐散开。此时的米兰·昆德拉开始思考另一个层次的哲学,不再只是关于政治,更是政治之后有关人的一切。《慢》《身份》《本性》正是一种思考和回溯。
他开始由政治反思到生活,反思到自我与认同。在这三部作品中,自我认同与价值是最重要的主题。此时的米兰·昆德拉也越来越平和,他的讽刺依然尖锐,但却不再冰冷。
而当他真的老了后,《庆祝无意义》这本书或许就能明显看出来他思想的变化。在这本书中,一群老兵们庆祝着,对他们而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好坏,荣辱都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活着,真正的赢家是活的最久的人。
这也是他真实的感悟,当过去伤害过他的人或事都随着时间消散后,那些曾经的执着、争执也都不再重要了。当时间拉的足够长后,那些曾经的喜怒哀乐也都不再重要了,甚至被遗忘了。
因为这时的米兰·昆德拉已经属于安享晚年的状态,年轻时的愤怒一扫而空,笔下所写出的只是对于人生与自我思考。
《无知》这本书更为特别,他用尤利西斯的回归讲述着破镜重圆的故事。就像是他自己说的一样,当想要破镜重圆时,一切就已经不会再回到当初。
《无知》这本书,也是他对自己逃离故国的一种和解。
除此外,米兰·昆德拉还有很多的作品,比如戏剧、短篇小说集等等。但是想要了解他的思想变化,还是要看长篇小说。《玩笑》与《无知》的主题与风格,截然不同,这也是有因为他的生活状态、阅历不同。
在《玩笑》中,他对逃离还有着一些犹豫,在《无知》中,他自己再也无法真的回去了。
不过想要了解米兰·昆德拉的一生,这本《寻找——米兰·昆德拉》也可以看看。看完这本书,就能更加深刻的理解他的作品,以及他作品风格、主题的变迁。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