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意识(思想基础)
1,发现历程 《癔症研究》中的催眠(洗涤法)——《梦的解析》
2,表现(溢出) 夜晚:梦 白天:错失行为(口误、笔误)
3,研究方法 催眠(洗涤法,布洛依尔)——自由联想
二,心理结构(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1,无意识:被压抑且不能变为意识的内容
2,前意识:被压抑但可以变为意识的内容
3,意识:可以感知到的、连续的内容
三,俄狄浦斯情结(三角动力)
1,产生轨迹:对同性家长的性认同(对自身性别的认同)——对异性家长的性幻想——同性家长对性幻想的暴力压制(阉割)——寻找替代品(符号)
2,抽象化结构:压抑力量——调节力量——被压抑力量
3,对于人类文明起源的解释:性压抑(乱伦禁忌、族外婚)——寻找替代品(替代性符号)——促成语言文字诞生
4,对戏剧的解释:喜剧是当调解力量很强时的被压抑力量情绪,悲剧是当调节力量不强时的被压抑力量情绪。
5,对社会结构的解释:统治阶级(压抑力量)——官僚系统、国家机器(调节力量)——被统治阶级(被压抑力量)
四,人格结构(本我-自我-超我)
形成顺序:本我——超我——自我
1,本我:性欲和攻击欲望 运行特征:享乐原则、无意识 分类:生本能(生存和繁衍),死本能(攻击和毁灭) 驱动力:力比多(性能量)
2,自我:本我为了调节自身欲望和超我压制而发展出来的机制 目的:沟通自我和超我、尽力在道德要求下满足欲望 形成时期:多在6岁
3,超我:外部看法和意志的内在体现(早期为乱伦禁忌和族外婚) 分类:理想自我(体现努力方向),良心(体现外部道德)
4,人格结构在其形成期的体现 1岁以内:口欲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较理性,口欲为得到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较为追求享乐 2—3岁:探索欲被满足与否影响长大后的探索欲 3—6岁:父母观念内化程度影响长达后的性格
五,自我的调节机制
1,压抑(repression):通过遗忘等方式将某物排除在意识之外
2,升华(sublimation):将无意识欲望转化为无意识
3,置换(displacement):将冲动导入没有威胁性的目标
4,否认(denial):拒绝承认某事是真实的
5,反向形成(reactionformation):努力接受不安的想法的反面
6,理智化(intellectualization):不带感情地谈论感受
7,投射(projection):将自己的无意识冲动归为他人
六,力比多(动力)
1,组成 原始性欲望 被压抑的性欲望:性欲望的变态(偷窥、恋物等),性欲望的升华(艺术创造等)
六,自我认识的路径
1,从内:无意识(个体),集体无意识(集体) 方法:释梦、自由联想
2,从外:他者(自我就是一个他者——拉康) 分歧:无意识是真正的自我(拉康)/他者建构的自我是真正的自我(克莱因)
七,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分流
1,自我心理学派:注重训练自我的调节作用来改善心理状态
2,客体关系学派:注重外部对于超我的文化建构作用
3,自体心理学派:注重将本我、自我、超我视作整体研究
4,拉康学派:注重从语言学的角度建构精神分析体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