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越久,越觉得自己的母语能力退化。中文学术写作让人觉得自己太差了,但找不到好的模仿文本。我们的学科体系大多源于外来文化,前辈学者多数留学回来,专业著作更多为译著。因此可见的写作样本多少有些“语言欧化”,个人所写出来的内容更是不伦不类。这本书举了很多反例,但这些例子在学术文章和日常写作中却屡见不鲜,甚至有些写法会让人觉得更为严谨、更有学术范儿。而让人担心的是,书中所提出的“中国话”写法似乎不适合用于论文写作。
以前曾和老师讨论过用中文写分析哲学论文是否适宜,现在看来,问题并不是“中文是否适合”,而是“仅仅把英语的句法结构和术语翻译成中文的论文是否必要存在”。大多数研究者只是模仿国外作品,即使用中文写作,也无法表达中国思维方式。同时,仿制虽然难免带有痕迹,但又显得中文表达不够自然、精准,那为什么不干脆用英语写呢?难道是为了“建设自主学科体系”?
我并不是一个语言纯洁主义者,英语占主导的背景下,语言受到影响也正常。但根据一些说法,中文从文言过渡到白话文,完备的文法体系还未完全建立,再加上这个世纪学科建设引入了太多外来知识,以至于经过教育的人写出的句子有时也无法符合中文语法,甚至认为中文没有语法。上一代的学者多没有受到比较纯粹的国学教育,并大多数有留学背景,在其著作和译作中,会有一些“语言欧化”的味道。在阅读这些著作并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人的写作更是一团糟。
有时我看到批评日语片假名音译的帖子,觉得很有趣。但中文写作和翻译虽然使用大量汉字,但句子结构和语法却不知不觉地受到更深、更广泛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往往更为微妙、更不容易察觉。语言对于塑造人类思想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挽救“知识的自主性”和建立文化认同感,那么先从拯救中文开始。虽然这本书叫《翻译研究》,但它对于纯中文写作也很有帮助。借助上一代学者的母语直觉,学习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中国话。
总之,我时常提醒自己:虽然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学了这么久的中英文,但切勿让英语写得好,而中文写得糟糕。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