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感觉,在20岁的时候,总觉得身边的朋友都比自己优秀,各个方面比自己强。因此,我们就开始学习各种技能,以超越别人。
当公众号火起来时,我们学习各种写作技巧;当抖音火起来时,我们学习短视频制作;如果不了解平台运营,我们也会去学习;对阅读感兴趣,便买了很多书,但实际上读完的却很少。
虽然我们自以为是,虽然什么都不精通,但是什么都会一点,对什么都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到了30岁之后,我们开始感到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同样是工作岗位的同事,有些已经升为主管,管理着小团队。
生活中的朋友,有些是宝妈,一边照顾家庭,一边还能赚取高于工作薪水的稿费。
拿破仑曾说:“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距,但是这种很小的差距,却造成了巨大的差异。”
那是什么导致了这种差距呢?在新书《软技能》中,我找到了答案。
这本书是由30位各个领域的名师联合创作,如刘擎、香帅、薛兆丰、李笑来等等。
这30位作者的文章相当于有了30位名师在指导你,打开任意一篇都会有所收获。
30岁之后,有哪三种软技能拉开了你与同龄人的差距呢?
其一,要建立属于你自己独特的软技能(香帅)。
所谓的“软技能”是指除了固定的、标准化的专业知识技能(硬技能)之外,还需要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著名金融学者香帅在书中说:“找到自己的天赋,在具体场景中不断磨砺,将其转化为你独一无二的软能力——这样你才有机会与时间、时代抗衡。”在当下“找工作难”、“内卷”的环境中,专业硬知识是找工作的基础,但职场晋升、岗位转换看重的是软技能。例如,A和B拥有相同的专业知识背景,但A擅长项目管理、沟通表达,而B只懂专业知识,那么A应聘成功的机率会大于B。
其二,要有清晰的目标意识(蔡钰)。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如何选择和处理繁杂的工作和信息?以小米公司“9轮面试”为例,一位北大的毕业生应聘小米公司实习生,结果经历了9轮面试,其中包括两位联合创始人。当时的那位毕业生觉得不可思议,只是应聘一个实习生的岗位,竟然要经历9轮面试。雷军说:“能力可以通过一两次面试知晓,但对于责任心是否到位、愿景是否一致,需要反复接触才能判断。”这就是雷军的目标意识在发挥作用,目标意识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根据目标来决定当下的行动。它希望我们首先明确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再做出决策和选择。有了清晰的目标意识,我们能够从繁杂的信息和思绪中解脱出来,“我也想改变,但就是提不起兴趣。”,“我也不想对孩子发脾气,但就是无法控制。”我们想要改变某种行为,但总是无从下手,感觉被困住了。李松蔚老师指出:“我们遇到的困惑,真正的挑战在于我们是否能够改变自己。”要想通过改变自己,达到更好的状态,有几点需要注意:
第一,要有主动性。将需要改变自己视为一项“实验”,自己主动去做,并参与其中,获得掌控感。
第二,要有微小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是自己有能力做到的。在过去的基础上加入微小的变化可以产生改变的结果,但这个变化必须是自己有能力做到的。
第三,不要片面追求结果,更加看重改变的过程。在改变的过程中,每一点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哪怕是微小的变化,都能增加对自己的认识。行动本身不是追求结果,而是用来探索自己的一次实验。
30岁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靠的是软技能。软技能不仅仅指专业技能,还包括人际交往技巧,如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写作能力等等。如果你现在不知道如何修炼自己的软技能,不妨看看《软技能》这本书。里面有30位行业名师用书信的方式,讲述了各自的软技能,也许能够找到你所需要的答案。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