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从地球的各个角落发源,但他们终是走到了相同的方向。他们都希望这个世界是确定的、绝对的,有某种内在力量的。即使过去数千年,人类仍然没有停止这样的追求。
丛林里的人类用金木水火土,现代人类用原子质子电子夸克来构建这个世界和我们自身,这必须是确定的,我们才“会被自己接住,我们安全了。”然而,似乎无论是往极小还是往极大,我们都没有走向成功。即使在作者六十七岁的年纪,他也提出了同样的疑问。这些问题或许就是人之为人、人生而为人的原因,诸如“意义、宗教、科学、死亡、大脑和人的独特性”等。
宇宙之大,可能性实在太多了。即使是一位物理学家,一个如此温柔、细腻的物理学家,也和我一样感到痛苦与绝望。这让我深感安慰。原来,我之所以困惑和无助,并不是因为不懂宇宙运行的原理,不懂原子游离的规律,不懂量子引力导致的随机性。无论是否理解时间和空间的张力,无论宇宙是否有起点和终点,此时我与作者以及翻开这本温柔诗籤的每一个读者,都一起面对着这巨大的无力感。
即便是那些花尽一生面对和研究这个宇宙的人,他们也会说出这样的话:“当我看到阳光在卧室的天花板上摇曳,或是蜂鸟在前廊盘旋时,我想我看到了它们的踪影。我想我在这一刻看到了模式和意义,但也仅此一瞬而已。也许这一刻就是一切。……当我完全沉浸在某种愉快的活动中,比如与好友聊天、享受美食或与孩子们说笑,那种美妙的快乐体验无疑也是这样一个时刻。”因此,面对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人类以及这样的宇宙,在这一刻拥有如此复杂的情感,如此纠结的思绪,并没有什么不正常之处。
这本书对于我而言,是一个我有生之年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的一点宽慰。最终,也许我们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鲁特琴岛,看见自己的星。也会拥有自己的“普纽玛”,也许是这阵风,也许是这一次的,星空下的呼吸。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