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行文思路是根据秋园的行踪记录的记录下的,想法来源正如作者在第七章中缩所写的——在秋园的棉袄口袋里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秋园自己记录的时间和地点
目录将地点细分
从作者自序中了解到,写下本书——关于母亲生活是她晚年六十多岁突然作出的决定,也是她第一次写作——从整本书的语言可见,她的文学功底深厚,而且她的文风让我联想到余华的书,都是通过讲述人物故事,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致人心灵一击,用高中语文阅读理解的专用用词就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第一章:洛阳到南京。秋园童年和洛阳有关,1919年五岁的秋园被母亲被迫裹脚,后来因为时代解放她裹了一半的脚也跟着解放了。秋园出身的家庭应该属于中产阶级,父亲开药房,非富贵但能吃饱穿足。只是不幸降临就在一瞬间,随着两位嫂子的船沉了之后,一系列厄运随之发生——父亲病逝,哥哥一蹶不振,家里生活拮据,女人在那个时候的出路只有家人,最后在仁受的请求下嫁给了他,跟着他去了南京。
第二章:山起台。仁受是国民政府的小官员,在动乱时期他在回家看父亲和继续工作之间选择了前者,带着秋园回到了湖南山起台,并在他人的举荐下当上了乡长。仁受当乡长的时候对得起他的名字中的“仁”,是一位非常善良的仁官,但只是他生错了时代,那个时候太仁慈了而不能决断处理是当不下的。最后他也知道不适合他,选择了辞职。
第三章:花屋里。是秋园教书的地方。这一章更多的是聚焦于周围人物——比如房主徐家人中有善良的徐妈妈,做工的邱家人中被收为童养媳的小泉生下先天性疾病的小人被叫做人王,在最后一章中有写道,人王掉井身亡,按照时间算,人王也活了有三四十多年,不得不感叹小泉而且她做到了,作为一位母亲,她真的很伟大!而在新闻中听到那些抛弃孩子的母亲甚至带着孩子自杀的母亲,对比之下,不禁唏嘘!还有四老倌和兵桃,结合第四章的描写,在饥饿和被人批斗时相互扶持的两个人也很让人感动。在这个地方,老三夕莹去世了,至于她是因为什么死去的时候,我没有很懂,需要去查下。
第四五章:黄泥冲和赐福山。1949年新中国成立,1952年土地改革,但秋园一家的没有因此好起来,相反,他们一家陷入了无尽的黑暗——失去工作,没钱,吃不饱,穿不暖,被欺负被批斗.....总之,这两章是活得最苦的。另外,这里还有特别讨厌满家人,一家没有一个好人!看下来也会特别讨厌仁受,他俩被我概括成了——勤劳的女人(到处为了生计奔波)和没用的男人(只会发脾气还有一些很奇怪的行为),秋园是一个有些坚韧品质的人物代表,反观仁受,他可能之前没经历过什么大风大浪,经受一些不幸后身体也跟着一日不如一日,最后活活在饥饿中死去。
第六章:跑。这一章终于有了幸福的曙光。大儿子子恒一直在教书,秋园决定不能一直待在这里,决定让之骅去读书,带着另外两个孩子去有亲戚在的洛阳找工作。但秋园在洛阳没找到,但在回家的路上碰到好人带着他们一起去了湖北,在那里找到了工作,并且最后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嫁给了书记王成恩——也是秋园在湖北二十年最幸运的地方。要说不幸那就是田四溺水身亡,因为这件事,秋园差一点轻生自杀。而回去的时间是王成恩去世的那一年。虽然秋园和王生活的时间不久,但他俩之间的感情真的很令人动容,特别是最后王生病的那段时间,两个人始终都为对方着想。而之骅本是待在学校但因为学校不办了,她不得不离开,但她坚定不回农村,她去宜春打工,后又闻声去了一个半工半读的大学,又后来被下放之后她选择了嫁人。之骅就是本书的作者,她的形象还是很令我深刻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