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爱打人,有的孩子有厌食症,有的孩子说话口吃……但你有没有想过,在这些表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心理学家李子勋老师在《读懂孩子》这本书中,通过对前来咨询的父母和孩子进行一对一探讨,分析出父母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才是问题。
父母在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中,是否愿意与问题同在?是否允许孩子犯错?是否能够恰当地以多重视角和多重因果来解释?如果你不想让孩子在未来被AI取代,就一起来阅读这套书吧!
一.避免陷入表面问题 无论对家庭还是对心理师来说,当你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决问题的时候,其实,你已经深陷其中而不自知。这些问题往往具有催眠作用。
举个例子,16岁的小惠是一个有进食障碍的女孩。她患有神经性厌食症,但服用抗抑郁药也不能解决她进食不好的问题。后来作者的助手指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你注意到小惠与父母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吗?原来小惠父母的关系有了问题,导致她对父母的感情产生冲突。
作者强调,我们很容易陷入表面问题,忽略了家庭中很多明显的信息,特别是父母的关系对孩子的重要性。
二.读懂孩子的内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往往容易忽视孩子心理与行为发展的循序渐进或者个性需要,总是急于求成地想按照社会标准去塑造孩子。
作者提到,家庭摇篮不是为了束缚孩子,而是要引导他们感受到自由的空间,呼吸到自然的气息。孩子的成长环境包括亲情关系、生活社区和自然环境等,对孩子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
我们既要给孩子隐蔽,也要在孩子的头上留出一片天空,给他们一定的自由。
三.容忍孩子输在起跑线 孩子刚出生时,对世界的认知是没有偏见的,他们只是适应并悦纳。人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是在10-18岁之间形成的。陪伴孩子成长,父母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让孩子以他自在的样子去发展。
作者不主张在孩子年幼时就过早进行心理干预。孩子在16岁之前,他们的差异性非常重要,他们的内心世界是自由多样的。而后续的社会性人格发展阶段,孩子需要学会适应社会的要求。
作者强调,父母需要了解这些不同的差异,不要过早干预孩子的发展。
四.让孩子自然成长 古人说:“人十五立志向学,三十而立。”古人对孩子成长的耐心比我们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