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最后,很难过。作者安排了纪尼安小姐流泪的场景,似乎是为了给读者一个情绪出口。智识、记忆、对自我的觉知和对本能的控制,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人成为人呢?变聪明了的阿尔吉侬,有了自己的情感,是不是也可以称为一个人呢?一个群体又怎样才能承认一个生命为同类?凌驾于控制他人的优越感,是不是我们生来就要面对的课题?有些人觉察到了并与之斗争,有些人却一生都在寻找并维持这种优越感。
对罗丝而言,在自我实现的道路被关闭的情况下,她世俗意义上的认可只能寄托于丈夫和孩子。母亲的歇斯底里来自于她无法承认自己的失败,因为孩子的缺陷也代表着她的缺陷,代表了她人生希望的彻底破灭。只有另一个可能成功的孩子才能弥补这一缺陷,维护艾尔玛也是在维护她自己。父亲的坦然接受是因为他能承担这一失败,他还有自己的人生,他的理发店,他还能实现自己。
弗洛姆在《爱与艺术》里说,使穷人感到痛苦的不止是他们的贫穷,还有贫穷导致的无法给予。精神上的贫穷也会带来类似的问题。当查理懂得越多,也就越敏感,困惑也就越多,对人的需求也就越多。当他质问“我也是一个人,我也需要去爱”的时候,从前一直想获得众人喜爱的小孩查理在心智日益趋向成熟的途中意识到了,无法被爱令人痛苦,但无法去爱同样令人痛苦。而现代父权社会培养出来的总是执着于得到爱的孩子。我们总是太害怕失去,太在乎得到,而忘了给予或是已无能力给予。
作者挺厉害的,短短一篇探讨了很多内容。查理给阿尔吉侬的墓碑送花,也是想有人给他送花吧。他还是做到了,即使重新变回“笨蛋”,他还是很开心给这个世界带来了点东西,不像之前单单执着从世界得到了什么。他还是想给予,这却也更令人悲伤。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