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
身边的朋友分享了一件令她很难受的事情,她发现自己和孩子都是讨好型人格。
她是那种永远温柔、情绪稳定的人,你很难发现她发火或者大声说话,她总是柔声地说话、做事情很懂事,她在家里为家庭忙前忙后,没有怨言。
然而,她还是感到不开心,她的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不和谐,因为她的丈夫总是很少在家,除了出差就是各种社交应酬,两个人很少交流。孩子看起来很听话,但实际上只是听命于人,没有自己的主见。
她觉得她和孩子都是讨好型人格。那么,什么是讨好型人格呢?
讨好型人格与社交礼仪中的谦让和付出不同,它的本质是“我很卑微,我的感受不重要,只有你开心了我才会开心”。
讨好者总是将他人的感受放在首位,即使内心并不想照顾对方,但出于害怕与人起冲突的习惯,讨好者仍然选择委曲求全。
很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讨好型人格,但在成长过程中,有的人慢慢改变了,有的人则将这种性格带入了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如果他具有讨好型人格,很容易变得自卑。
例如,在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就是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例子,她的故事让我们深感唏嘘。
在电影中,松子的父亲偏爱她妹妹,每天晚上给妹妹读故事,幼小的松子只能躲在门后,从缝隙里偷看温馨的一幕,有一次松子偶然发现父亲扮鬼脸能让他开心,于是她放弃了自己,用扮鬼脸来讨好父亲。
正是在这种不正常的家庭氛围下,松子变成了一个讨好型人格,她的学生偷了钱,她为了庇护学生谎称是自己偷的,结果学校开除了她。
她的男友是个暴力狂,只对她实施暴力,并让她做一些不道德、不合适的事情,松子不仅不反抗,反而为了留住男友而言听计从。所有这些行为都表明松子内心卑微,她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行动。
因为在松子孩童时期,并没有告诉她该如何处理。
那么,对于这种讨好型人格的孩子或成年人,该如何改变呢?
有本书编辑了《一读就上瘾的心理学》这本书,从亲密关系、个人成长、人际关系三个层面串联起了48个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诸如“吊桥效应”、“刺猬效应”、“杜根定律”、“鲁尼恩定律”等。
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大多数问题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和案例。
在书中,提出了改变讨好型人格的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放下包袱、学会拒绝。
讨好型人格者害怕拒绝别人,她们害怕如果不讨好别人,自己会被抛弃。她们害怕被抛弃,所以选择讨好。
想要从根源上改变这种行为,让自己学会拒绝。最简单的方式是对着镜子练习,在早晚对镜子说“不,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很遗憾,我还有自己的事情要做”、“抱歉,我做不到”,或者带着微笑地说“我很棒,我不需要讨好任何人”;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礼貌地说出来:“我不欠这个世界任何东西”。
心理学家认为外在行为会影响内在情绪,每天对着镜子练习是一种行为改变的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会对人格产生真实的影响。
第二步是正视自己,建立自信。
我们可以列一个表格,在左边写下自己的缺点,在右边写下自己的优点,然后逐一对比,以更客观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自己。这是心理学中提到的家庭作业练习法,通过练习,你会发现自己并非一无是处,并逐渐唤醒内心中隐藏的自信。
第三步是找到自己,建立边界意识。
讨好型人格的人感到痛苦,很大程度上与边界意识模糊有关。
他们总是把很多事情都揽到自己身上,不管是别人的还是自己的。只有建立了边界意识,才能让自己找到自我,并变得越来越自在。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