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教育,一定是要有大情怀的。
近日拜读了西湖大学创校校长施一公的自传《自我突围》,感触颇多。
我读过的教育大家的书不算多,但施一公的文给我的感觉是去藻饰、返璞归真。其实年龄越大,越是有所成就的人,想做到这点就越发困难。
回溯写自传的动机,定是有所成就才会有写传的资本。常人想要令人信服,越倾向于给自己说的神乎其神,就像找工作,一不留神就把简历写得天花乱坠一个道理。此时,他在自传里告诉大家,他就是个普通人,我眼里的童年平实普通,当他也能把这个心态带入未来一步步考上清华,到美国任讲席教授,再到创始西湖大学,你就会感慨这样的心态是多么朴实可贵。
他从童年部分写起,平实而细腻,都可以拿给初中生做习作训练了。然而以微见著,他的爷爷、父亲都在他早期的成长中为他播下了教育的种子,指引了他成长的方向;他童年爱吃的西瓜、大白兔奶糖,爱玩的鞭炮,冒过的险,都是滋养他天性的宝贵时光。这些在时下看来,或许颇多启示:养育一个孩子,不是从小让他背书做题,而是要陶冶性情,激发自驱力,以及让孩子在童年时光中汲取到成长所需要的各种养分。
他不忘本,他借朋友之口说到:为什么河南人名声不好是因为如果别的省有人做了好事都是用省说话,比如山东除了梁山好汉,出了坏事用县市说话。可到河南,反了。河南有好事,总是说市,比如洛阳的牡丹,南阳的孔明,可坏事,一下子就说到河南省。
印象比较深的片段:
他自言他青春期自信心爆棚,可以极大地激起自己的求知欲。
施一公童年对大白兔奶糖的珍惜,在长大后体现在写学术论文需要高强度脑力劳动时,就是他吃糖最集中的时候。一篇学术论文一般都是靠一公斤左右的大白兔奶糖支撑下来的,好直观啊。
相比之下,施一公从入清华到赴美留学的记录节奏比较快,虽然是八十年代的留学生,但读来感觉进了学术快车道,一切都令人羡慕地顺风顺水。然而他在中餐馆打工的经历却令人唏嘘,即使个人勤奋有能力,但当面对安全威胁和自己刚买不久的车被卸得只剩壳的遭遇,还是慨叹一声在外生存之不易。
在美多年,已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的他,毅然辞去工作携妻带子回到清华任职,再一路做到清华副校长,中间有多少心路历程或许只有施一公本人最清楚。
2018年,西湖大学建校,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高校,定位为世界一流新型研究型大学。
《自我突围》让我对施一公本人有了更多了解,知其来处,才能更了解他向理想前行的方向何在,受益!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