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刚结束不久,四川树德中学的考生袁帅考出711分的高分。他母亲分享经验称,不要把全部精力投到孩子身上,而应该给孩子一定的独立空间。这位母亲的观点值得我们深思,也引发了我们对家庭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究。
著名的家庭治疗大师李子勋,在家庭教育方面有着很深的见地。在其著作《家庭陪伴》一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实际案例,告诉我们如何更有效地陪伴孩子,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心理学在家庭教育的运用与实践。从中,我们可学习到不少家庭教育中处理孩子相关问题的小技巧,非常实用。
李子勋,被誉为“国内后现代心理学第一人”“心理学界的哲学家”,是中国大众心目中最负盛名的心理学家,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心理访谈》常驻嘉宾、《心理月刊》《父母必读》等杂志的专栏作者,首届“中德班”心理咨询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学员。
李子勋极富慈悲之心,是一位真正的思想者、实践家。他在中国心理学界的影响很大,曾带动了不少人走进心理咨询行业,也为广大民众带去了心理问题“求助有门”的希望。
双向奔赴,亲子关系大于教育
家庭的许多“问题”都是互相依存的。这些“问题”是经过无数次成员间的互动、重复、叠加、强化才得以形成的。在这种循环互动中,问题产生的因果关系已经非常不明显。——李子勋
李子勋十分重视教育的有效性,强调家庭陪伴的重要性。他认为,“关系大于教育,良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孩子教育的根本”。亲子关系是陪伴中产生和变化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中感受到爱与支持。脱离了家庭陪伴的亲子教育,只是纸上谈兵,苍白无力。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光盯着孩子的行为,只会更焦虑,孩子也可能成为家庭问题的替罪羊。若我们的关注焦点总停留在表象,而不往下深挖内在缘由,那么只能治标不治本。我们要挖掘行为背后的“冰山”,深思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心理发展任务就是依恋,这将影响孩子往后的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是否能形成信任的、安全的、温暖的依恋关系,这有赖于父母特别是母亲给予足够的接纳、喜欢、拥抱、躯体抚慰、精神关注。
家庭教育,并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的双向奔赴。如果我们把孩子看成自己的附属品,把自己的意志、观念、情绪都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就会失去原有的生命力,变成傀儡。
正如纪伯伦所言,“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孩子经由父母的有效陪伴,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言传身教,是家庭陪伴的真谛
教育的正确或错误不重要,有效才重要。——李子勋
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有效方法。父母是孩子成长的模板,这充分体现了家庭陪伴的意义和要诀。
家庭塑造人的力量是超乎想象的,影响一个人的爱好、品行、心理、社会适应性等诸多方面。
李老师在《批评也是一种亲密吗》一文中,讲述了一个5岁孩子爱发脾气的案例。这时,家庭教育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父母正确的引导非常重要。
李老师剖析了亲子冲突背后的原因,建议妈妈应当如何用言语和行动的引领示范,一步步教孩子处理情绪,帮其找到更合适的情绪表达方式:识别、鼓励情绪
相关推荐
© 2023-2025 百科书库. All Rights Reserved.
发表评价